在我记忆的幽谧深处,爷爷龚进成的形象宛如一座温暖而坚毅的灯塔。他的人生故事,恰似一部镌刻着岁月沧桑与荣耀的恢宏史诗,每一页都晕染着时光的痕迹,正如“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所描绘的那般,往昔岁月虽已远去,却在记忆的星河中熠熠生辉。
爷爷曾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工程兵,那段岁月硝烟蔽日,烽火连天。“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敌人的炮火如倾盆暴雨般疯狂肆虐,大地在轰鸣声中瑟瑟颤抖,生命于战火中脆弱得仿若风中残烛。然而,爷爷与他的战友们却如钢铁般坚毅,毫无退缩之意。他们肩负着修筑重要军事设施的艰巨使命,无畏地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日夜劳作,未曾有过丝毫懈怠。
凛冽的寒风如锋利的刀刃,割刮着脸颊,物资极度匮乏,条件艰苦卓绝,但爷爷心中唯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执念:完成任务,保卫家国。炸弹在近处轰然炸裂,泥土与石块如霰弹般四处飞射,战友们相继倒下,殷红的鲜血洇染了大地。而爷爷,始终紧握着手中的工具,凭借着一双铁铸般的手,在这片硝烟弥漫的焦土上,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为胜利奋力争取着希望的曙光。正如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所表达的那般,他们以无畏的胆魄和笃定的信念,携手并肩,共赴生死。
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爷爷带着满身的荣耀与伤痛,悄然回归故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毅然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之中。他担任生产大队的保管员,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在爷爷眼中却重如泰山。仓库里存放着的集体物资,每一粒粮食,皆是乡亲们辛勤劳作的结晶;每一件农具,都关乎着生产的顺利进行与乡亲们的生活保障。
爷爷总是第一个抵达仓库,最后一个离开。每当遭遇物资短缺的困境,他便心急如焚,四处奔波协调,只为确保生产能够顺利推进。烈日高悬,他挥汗如雨地帮忙搬运粮食,汗水湿透了衣衫;寒风凛冽,他一丝不苟地检查仓库的门窗,全力保证物资不受丝毫损害。乡亲们对爷爷无比信任,只要有他在,大家便觉心安。恰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爷爷以默默的奉献,滋养着这片生他养他的乡土。
我的外公黄承仕,同样是抗美援朝的英勇老兵,他在战场上担任司号员。直至今日,外公依旧健在。每次前去探望他,聆听他讲述往昔的战斗故事,都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战场上,外公那激昂的军号声,宛如冲锋的号角,划破硝烟弥漫的长空,瞬间点燃战友们的昂扬斗志。在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中,他紧紧攥着军号,以独特的方式为战斗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恰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号声中,满蕴着无畏的勇气与坚定不移的信念。
岁月如白驹过隙,爷爷虽已离我而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深植于我心间。他和外公那一代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热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在和平年代,又默默耕耘,为家乡的发展奉献了全部心力。他们虽是平凡之人,却有着非凡的经历,他们的故事,是我心中最为珍视的瑰宝,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抉择。
受爷爷和外公的深远影响,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在军旅生涯中,传承他们的使命与担当,不忘初心,为祖国的安宁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各种困难与挑战中,坚守信念,奋勇前行。
龚德银,1992年生于湖北竹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役;笔名德银皓轩,号西水居士;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十堰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长缨诗社副秘书长、冰心文化传媒副主任、竹山县网联会理事、竹山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稻香诗社编辑;诗词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农村新报》《湖北日报》《湖北农村网》《楚天吟遍》《诗词作伴》《湖北诗词》《堵河新吟》《搜狐网》《武当风》《街津山》等各大纸质及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