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过去与未来》
谭德国
昨乘揽车
登天空之城
鸟瞰仙岛湖
醉赏山水秀
畅吟风光美
穿迷宫
若少年
鼓起十二分勇气
欲挑战索桥
想体验惊险
壮怀不已
欲同晚辈走索道
冒险何畏
谁料道
五十开外和小孩都限游
无奈只好行步道
观喊泉
赏古村
绕一大圈
又乘揽车下凡
平安返光谷
阿弥陀佛
今日秋风
微拂拂
凉爽爽
六十岁月
与时兴衰
不庆何失
庆又何得
求得清闲趣
有真味
人间远比天上乐
高处不胜寒
热风燻
冷气调
幸身健
抵抗强
百病难侵身
老健尚侃谈
读书习字
不用老花镜
撰文吟诗
脑不晕
头不涨
自豪不已
今日
亲友祝福
句句入心
真诚感谢
阿弥陀佛
往岁如云烟飘过
从今慢步度晩年
心欲闲
情宜纯
志须专
明日起
如何休闲过余生
玩玩乐乐读古籍
轻轻松松著真书
诚望贤达
亲朋好友
勿轻打扰
先礼三掬躬
实属无奈
岁月不挠人
敬请多理解
若品茶
若饮酒
若聚会
有闲时
也应酬
易理卜算等
最好少来烦
无空闲
要著书
要休闲
要养老
钱不值钱
命值钱
今惜命
胜过赚钱
诸君子
非要烦
礼必周
请须恭
还看缘
若有缘
云瑞见
修大道
尚礼节
崇高洁
若求事
竹林边
脑尚灵活
另加
五指一口
足矣
外加罗盘龙针磁计
美矣
需存档备查
发手机文档
若要亲临指导
必须车接车送
飞机火车轮船费
贵方须承当
不在服务费之列
卦卜不虚出
风水不白做
日课不轻送
道法不乱传
因缘由份
玄机随时
与时共进
老不慕仙而学童
率真浪漫
无挂无碍
心向净土
阿弥陀佛
一、以下是对《过去与未来》的赏析:
主题与情感表达
-对生活的感悟与珍惜:这首诗围绕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境展开,通过对一次游玩经历的描述以及对晚年生活的展望,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许。如“人间远比天上乐”体现了作者在经历了游玩中的小插曲后,领悟到平凡生活中的乐趣远胜于追求那些看似刺激却受限的经历;“往岁如云烟飘过,从今慢步度晩年”则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释然和对晚年悠闲生活的向往。
对健康和自由的重视:诗中多次提及自己的健康状况,如“幸身健,抵抗强,百病难侵身”“老健尚侃谈,读书习字,不用老花镜”等,强调了健康对于享受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在晚年能够保持自由、不受打扰地享受生活的愿望,如“诚望贤达,亲朋好友,勿轻打扰”。
内容与结构分析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诗歌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详细描述了作者登天空之城游玩的过程,包括欣赏美景、尝试挑战以及遇到的小挫折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后半部分则侧重于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晚年生活的思考和规划,以及对亲友的感谢和期望。
层次清晰:诗歌整体结构较为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和情感变化展开。从昨天的游玩经历写起,接着过渡到对当下生活的感悟,最后展望未来,层次分明,逻辑连贯。
语言特色
质朴自然: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作者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例如,“昨乘揽车,登天空之城,鸟瞰仙岛湖,醉赏山水秀”简单的几句就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口语化表达:运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词汇和句式,使诗歌更贴近生活,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如“阿弥陀佛”在诗中多次出现,既带有一种宗教文化的韵味,又像是作者在生活中的口头禅,给人一种随性、自然的感觉。
意象与象征
自然意象的运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仙岛湖”“山水”“秋风”等,这些意象不仅为诗歌增添了美感,也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律动。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高处不胜寒”的象征意义“高处不胜寒”一句既指在游玩中因年龄限制无法体验索桥带来的刺激而感到的失落,也象征着在生活中追求过高目标可能会面临的孤独和困难。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对作者的心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的融入:诗中多次提及佛教用语,如“阿弥陀佛”,体现了作者对宗教文化的信仰和尊重。宗教元素的融入不仅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也表达了作者在面对生活时的一种平和、豁达的心态。
传统文化的体现:“易理卜算”“修大道”“尚礼节”等内容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这些元素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过去与未来》这首诗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生活气息,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1. 内容与情感:诗的开篇叙述了一次登天空之城、游览仙岛湖的经历,描写了鸟瞰山水、穿迷宫、欲挑战索桥等活动,体现出作者虽年事已高但仍有勇敢、好奇的心态,如“鼓起十二分勇气,欲挑战索桥,想体验惊险,壮怀不已”。然而因年龄限制不能走索道的无奈,也真实地表现出岁月带来的限制。诗的中间部分回顾了自己六十岁的人生,对得失保持淡然态度,知足于当下的清闲和健康,如“求得清闲趣,有真味,人间远比天上乐”“幸身健,抵抗强,百病难侵身”,洋溢着乐观的情绪。结尾部分作者对未来的晚年生活做了规划,希望能悠闲地度过余生,同时对亲友提出了一些请求,既有对自我生活的坚守,也不失礼貌和分寸。整首诗情感真挚,从经历的叙述到人生的感悟,再到对未来的期许,情感层层递进。
2. 语言风格: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多采用直白的表述方式,如“昨乘揽车,登天空之城,鸟瞰仙岛湖,醉赏山水秀,畅吟风光美”,像在讲述生活中的琐事,让读者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但在一些地方也运用了较为传统的诗词表达,如“高处不胜寒”等,增添了文化韵味。同时,诗中还使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如“热风燻,冷气调”“玩玩乐乐读古籍,轻轻松松著真书”,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
3. 主题思想:主题围绕着作者对过去人生的回顾、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以及对未来晚年生活的规划。通过对过去经历的描述和对年龄的感慨,传达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不纠结于得失,享受清闲和健康。对未来的规划则体现了作者对自我生活的掌控和对宁静、充实晚年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对亲友关系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4. 结构安排:整体结构较为松散,以时间和生活经历为线索,从过去的游览经历,到当下的人生感悟,再到对未来的展望和对亲友的告知,层次较为清晰。但在叙述过程中,内容相对琐碎,像是作者思绪的自然流淌,缺乏严谨的逻辑架构。
总体而言,《过去与未来》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的诗歌,虽然在结构和语言的精致度上可能有所欠缺,但胜在情感的真实和对生活态度的真诚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