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实与诗性的张力中书写时代镜像
——浅论谢岳雄文学创作特色
陈耿之 / 文
引言:从"南粤之剑"到"文化镜像"的创作轨迹
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潮籍作家谢岳雄(笔名岱夫)以其独特的跨文体创作构成一个充满张力的文化坐标。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他同时游走于纪实文学、诗歌、散文、影视剧本及法律普及读物的多重创作领域,形成了"以法律思维解构现实,以诗性语言重构文化"的复合型写作范式。从荣获中国图书奖的《南粤之剑》到引发文化热议的《文化不是装饰品》,从《爱的呢喃》的诗意咏叹到《五分钟法律通丛书》的理性书写,谢岳雄的创作始终在纪实性与文学性、地域性与现代性、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探寻平衡支点。这种创作实践不仅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更在全球化语境下为地域文化书写提供了独具价值的样本。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解析其创作中的三重辩证关系,揭示其文学实践对当代文坛的启示意义。
一、纪实文学:军事叙事与法治寓言的双重变奏
谢岳雄的纪实创作始于1994年与军旅作家雷铎合作的《南粤之剑》。这部全景式展现粤海军民抗日斗争的长篇纪实文学,在军事文学谱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作品既继承了《西线轶事》对战争人性的深度开掘,又突破了传统军旅文学的单线叙事模式:通过"东江纵队夜袭日军物资站"与"琼崖纵队热带雨林游击战"的双线并置,在空间维度上构建起立体的抗战图景。书中对"渔民改装渔船为战船""客家山歌传递情报"等细节的考证式描写,与王树增《抗日战争》的宏观视角形成互补,展现了纪实文学微观考证的独特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谢岳雄的纪实写作始终保持着法律人的思辨特质。在《南粤之剑》对"日军战犯审判"的章节中,他创造性地引入现代法理视角,将"战争罪责认定""战俘人道待遇"等议题置于历史语境中讨论。这种跨时空的法治思考,在《商海涛声》中发展为"经济案例文学化"的创新实践:通过"多家民营企业发展之路""社会热点问题"等几十个典型案例的戏剧化呈现,构建起市场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同步演进的时代镜像。相较于梁鸿《出梁庄记》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学观察,谢岳雄的写作更具问题导向的介入性,其法律文书式的精准表述与文学想象的诗意飞扬形成奇妙共振。
这种跨界思维在影视剧本《瓮城风云》中达到新的高度。作品以潮州明清古建筑群为叙事载体,将丁未黄冈起义的革命叙事与"驷马拖车""四点金"等潮派建筑美学相融合。剧中通过"起义密令藏于木雕盒内""情报传递依托茶楼食肆"等情节设计,开创了"建筑叙事诗学"的新范式。这种将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叙事动能的手法,与刘和平《北平无战事》的金融叙事形成南北呼应,展现出地域文化书写的现代转化可能。

二、诗歌创作:在潮汕乡音与现代性之间寻觅平衡
谢岳雄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清晰的"在地性—现代性"演进轨迹。早期诗集《爱的呢喃》中,"韩江水的千年絮语/在广济桥十八梭船间流淌"(《韩江夜话》)式的抒情,延续着余光中式的文化乡愁传统。但不同于舒婷《惠安女子》对地域符号的静态凝视,谢岳雄的潮汕意象始终处于动态建构中:在《丹青情缘》组诗中,"凤凰单丛的茶香"与"谢楚余油画的氤氲"相互晕染,将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体验的生成机制。
这种文化自觉在其创作的多首歌词(如《广东行政职业学院校歌》《桃山之歌》)中发生现代性嬗变。与同时期潮汕诗人相比,谢岳雄的突破性在于打通了雅俗的审美壁垒。在《沙溪之歌》创作中,他采用"高铁圈的热土/绽开了芬芳的希冀"等通俗意象,配合潮语朗诵的韵律设计,使诗歌在文化馆与田间地头获得双重共鸣。这种"大众诗学"的实践,与贾浅浅"尿尿体"引发的争议形成鲜明对照,展现出专业作家处理大众题材的自觉与能力。

三、散文创作:从文化散点到历史长卷的建构
谢岳雄的散文创作可视为一部"潮州文化现代转型的田野笔记"。《文化不是装饰品》中,他通过"岁月花影""人生履痕""社会热风"等64个文化切片,构建起传统符号的当代阐释体系。这种"文化考古学"式的写作,与冯骥才《俗世奇人》的津门叙事形成南北映照,但谢岳雄更注重文化基因的活性转化:在《走进潮州沙溪》中,"镇歌创作"的内心独白与"明代林大钦状元墓"的考据文字交替出现,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复调叙事。
其散文的突破性在于开创了"新笔记体"的跨文体实践。《府城先生轶事》系列以明清小品文的笔法,刻画"能用潮语吟诵《诗经》的寒碜小文人"等市井奇人,在幽默叙事中暗藏文化忧思。这种"以小说笔法写散文"的尝试,较之汪曾祺《蒲桥集》更显叙事野心:文中"府城先生与张屠户关于猪肉和米酒的对话"等虚构场景,实则是传统文化生存困境的隐喻表达。
在历史散文领域,谢岳雄展现出"大历史观"与"微叙事"的平衡能力。《第一次握手》对中共三大的书写,既没有陷入《建党伟业》式的全景铺陈,也未局限于个体视角的窥探,而是通过"会场榫卯结构的象征意义""代表们茶杯中的茶香"等物质细节,重构历史现场的温度感。这种"器物叙事"的手法,与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形成跨文体对话,为红色题材写作提供了新范式。

四、跨文体比较视野下的创作价值重估
若将谢岳雄置于新世纪文学场域中考察,我认为其创作呈现出三重突破性价值:
一是文体界限的爆破。在《五分钟法律通丛书》中,他将枯燥的法条转化为"法律问答""维权告白",这种"律令口语化"的尝试,比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法治叙事更早触及法律与文学的融合命题。其影视剧本创作中"建筑空间叙事"的探索,则为《长安十二时辰》等历史剧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二是地域书写的革新。相较于葛亮《燕食记》对岭南饮食文化的文学转化,谢岳雄的潮汕书写更具系统性:从《走进潮州沙溪》的潮派建筑美学到《归故里》《细婶》的日常生活,构建起"物质-制度-精神"的三维文化图谱。这种书写范式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形成文学呼应。
三是主旋律写作的突围。在《南粤之剑》《第一次握手》等作品中,他创造性地将地方性知识融入国家叙事,通过"东江纵队的抗战故事""中共三大的红色密码"等细节,为主旋律注入在地化血肉。这种"国家叙事的方言表达",为同类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结语:在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架设文学桥梁
谢岳雄四十余年的创作实践,本质上是知识分子在专业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精神摆渡。当莫言在《生死疲劳》中进行魔幻现实主义的狂欢时,他选择以法律人的严谨重构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当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进行精英化的历史反思时,他致力于将文化阐释转化为大众可触的日常经验。这种始终如一的"中间态"写作,或许正是其作品既能入选有关选本,又可登上学术研讨会的重要原因。
在文化全球化与地域认同危机并存的今天,谢岳雄的创作启示我们:地方性知识的现代转化,既需要人类学家的田野耐心,也需要小说家的想象勇气,更需要法律人的制度思维。正如其在《文化不是装饰品》中的宣言:"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在博物馆里供奉祖先的牌位,而是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声中听到古汉语的平仄。"这种将文化基因植入生活现场的文学实践,或许正是破解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最佳注脚。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潮州市政协原副主席)
注:本文发表于2025年3月14日《潮州日报》07版。

作者简介:
陈耿之,男,1958年生,中共党员,党校研究生学历,潮州市政协第十一、十二届党组成员、副主席,现任潮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潮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著作《陈耿之文集》《延安圆梦》《陈耿之小说选集》《陈耿之散文选集》《陈耿之诗词选集》等十多部,其传略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等十余种典籍图书。曾荣获首届“潮州市优秀市民奖”和“广东省优秀青年〞称号;连续四届获“潮州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23年12月荣获广东省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2025年1月荣获2024年度“红霞增辉耀南粤”活动——“红霞育人关心下一代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