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悟阳明心学,寻内心至道(二)
文/赵建平/陕西
探寻王阳明的思想,犹如开启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阳明心学恰似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照亮了我认知自我与世界的迢迢征途。王阳明曾言:“良知乃天赋本性。”即便为盗贼者,其心中亦存良知。良知内蕴道德感、判断力与意志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譬如,当目睹他人身处困境,心中油然而生的同情,便是道德感的体现;而在面临抉择之际,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的意识感,这便是判断力的彰显。这些珍贵的品质本就深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只等待在生活中被唤醒。若想让良知不被尘世的纷扰所蒙蔽,我们需时刻秉持与人为善的态度,胸怀大爱。
人需有勇气直面自身的过错与不足。时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便会发现,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背离了良知。比如,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可能会丧失诚信;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或许会疏忽对他人的关爱。尽管社会纷繁复杂,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并将这份爱付诸实践,良知便会如明灯般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而唯有不断地自我反省、总结经验,并切实地去践行,方能让良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内省,恰似挖掘良知的宝藏。当良知之光重燃,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多一份善意,在面临选择时,也能获得明确的指引。无论是在细微之处给予他人善意的帮助,还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正义,良知始终贯穿其中。当我们的行为不被他人理解时,良知中的道德感会帮助我们分辨行为的对与错,明晰应然与实然的差距;判断力会让我们清楚地知晓“应做之事”与“能做之事”;而意志力则为我们保驾护航。唯有这三者有机融合,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萌生诸多美好的想法与计划,然而,却常常因缺乏将良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决心而半途而废。以读书为例,我们都深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明白读书能丰富知识、提升素养,可真正能够持之以恒坚持读书的人却寥寥无几。
唯有依靠良知的指引,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鞭策,并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我们才能真正从中获益,达成知行合一的境界。只知道读书有益却不付诸行动,这实则等同于无知;既知晓益处又即刻付诸行动,这才是真正的知与行的统一,不仅是意志力的有力展现,更是对良知转化的最佳诠释。
“天理”存于我们的内心,“敬天爱人”正是致良知的生动体现。“敬天”,即顺应天理,遵循自然法则;“爱人”,则是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心怀爱人之心的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巧妙化解邻里间的纷争,悉心关怀孤寡老人;在职场中,秉持敬天理念的人,会努力汲取知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踏实勤恳地工作。在生活中切实践行“敬天爱人”,不仅能提升我们的道德涵养,让天理常驻心间,还能为我们的人生增添幸福感,使我们成为一个充满温暖与正能量的人。
阳明心学主张,当我们遭遇问题时,应向内寻求解决之道。心,是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源头活水,良知则能对我们的言行进行评估与判断,并给予正确的指引。无论是在沟通交流还是方面,若能从心出发,深入了解他人的需求,便能实现高效的沟通艺术水平,让友谊的光芒永不熄灭,无论是个人还是小团队,还是大团队都能迅速增强他们成员内心的凝聚力,这一哲学理论观,历经数百年,被应用于生活中产生发挥了其特有的影响力。
阳明心学极为重视教化,教化的方式主要有以身作则和以道诲人两方面。稻盛和夫在领导日航时,甘愿零薪酬,与员工同甘共苦,并编制哲学手册,以此凝聚员工的力量。领导者唯有依据良知行事,才能激发团队成员内心的良知。高尚的思想和愿望,是道德感和判断力的外在体现,而“坚韧不拔干到底”则是对意志力的有力彰显。
阳明心学,无疑是一座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宝库。践行其理念,不仅能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还能助力我们实现人生价值。以良知为指引,我们便能探寻到内心的——至善之道。这,便是所谓的——“内心至道”。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乃阳明心学的至高境界,它能使个体的良知升华到与天地共鸣的广阔境界,仿若一首雄浑激昂的长歌,在天地间久久回荡。这是圣人与圣人思想至高境界的一次融合与解遇。是思想升华后的一次意境融化。
古有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展现出的高尚的爱国忧民情怀,正是良知在内心深处的彰显。这种伟大的情怀犹如一盏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前行的道路。
今有稻盛和夫零薪酬执掌日航的担当之举。这位被誉为“经营之圣”的人物宣称“不裁一员、不逃避责任”之时,他所唤醒的,不只是企业的良知,更是商业文明应有的温度与情怀。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既要有直上九霄的凌云壮志,也要有俯身亲吻大地的慈悲之心。真正的“敬天爱人”,绝非是高高在上的空谈阔论,而是菜市场里商贩主动抹去零头的那份慷慨,是公交车上少年起身让座的那份轻盈,是暴雨中陌生人共撑一把伞的那份温暖。
在这个信息如潮涌般的时代,阳明心学恰似一叶无系无帆之舟,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悠然飘荡。当世人纷纷深陷于向外探寻成功密码的泥沼时,它轻声提醒着我们:“心即理也,天下岂有心外之事呢?”身为管理者,若能做到“以心传心”,便不会用冰冷的制度框架去禁锢人性的光辉;而作为我们现今的教育者,若能“以良知唤醒良知”,便能看到每一双眼睛深处闪烁的希望星辰。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短短八个字,道尽了心学的终极奥义——当我们以良知为舟楫,穿越欲望的暗流,终有一日,会在某个清晨豁然开朗:原来,至善之道并不在遥不可及的天涯海角,而在我们转身即可见的内心深处;所谓的修行,不过是拂去心灵上的尘埃,让蒙尘的心重新成为那面能够照见天地万物的明镜。在这明镜之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内心至道中的那个本真的自我,更能领悟到至善之道就蕴藏在我们自身的内心之中。当我们寻得此道,安详与喜悦便会伴随我们,让我们在阳光中健康成长!
2025-3-3晚,于秦汉公寓,随笔!
作者简介:赵建平,1969年7月10日生,农民。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人。三原鼎鑫文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喜欢旅游研学,古典文学,阅读,热衷公益事业,现任三原慈善协会理事,三原文化旅游摄影协会理事,三原全民阅读协会公益推广人,全国摆渡船阅读三原推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