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深处的女人
作者:刘丰歌
如果没有女性,那么这个世界将失去十分之七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五的美。

当然,也有一些女子,她们在权力的漩涡中没有被男人控制,反而以自身的聪明才智攀到了男人才能到达的权力顶峰,彻底将男人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中。
写到这里,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那位为自己发明了一个“曌”字的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位历经磨难,又工于心计、心狠手辣的女子,凭着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出众的执政能力,惩除异党,废唐立周,走上金銮殿,凤冠换皇冠、霞披换龙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女皇。在以男权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她无异于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历史上,还有两位与武则天同样厉害的牛人,她们就是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皇二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叶卡捷琳娜,与武则天有颇多相似之处,她15岁嫁给俄国的皇储彼得。33岁时在宫廷政变中废黜彼得三世登上皇位。俄罗斯历史上一共出现过4位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安娜一世、伊丽莎白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但仅有一位女皇被封为了“大帝”,也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能被称为“大帝”无疑是对她的充分肯定。她上位后汲取前三位女皇穷奢极欲、酗酒熬夜、生活不规律的教训,工作、生活十分规律,严格按行程薄办事。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她在位达34年之久。其间她打开了通向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击败了俄国的老牌敌人土耳其和瑞典,还和普鲁士和奥地利一起瓜分了波兰,从而得到波兰46%以上的土地。俄罗斯国家的土地面积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俄罗斯帝国。她还说了一句全天下人都震惊的话:“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就是这样一位女强人,生活中待人却十分和善,几乎所有伺候过她的人都对她的人品交口称赞。伏尔泰形容她是欧洲上空最耀眼的明星。看来这位传奇女人的智商和情商与咱们国家的武则天相比高出不是一星半点。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她的王位可是堂堂正正得来的,与中国的武则天、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靠政变夺得皇位有着本质的区别。1559年1月15日,在西敏寺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加冕仪式上,大主教亲自将王冕戴在她的头上,使她成为英国女王。她与武则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武则天养着薛怀义、沈南蓼、张易之等一帮男宠供自己享乐,叶卡捷琳娜二世有波将金、萨尔特科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等众多情人为自己服务。而伊丽莎白一世终生未婚,有“童贞女王”之誉,还从未有过任何绯闻,可见她自律是多么严格。她年轻时还充分利用未婚待嫁的优势对先后向她求婚的西班牙、法国、瑞典等王室虚与委蛇,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为英国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利益,且从不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这算盘打得实在是高。她当政的45年期间,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商贸往来,使英国逐步富裕了起来,成为欧洲最强大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她还积极鼓励文艺创作。她在位期间,英国的诗歌、散文、戏剧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剧作家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大咖”。 她自己还是个文艺青年,从事写作和翻译。她执政的时代在文学史上称为“伊丽莎白时代”。军事上她也毫不含糊,觉得西班牙是她海外扩张的绊脚石,先是纵容本国海盗抢劫西班牙船只和殖民地,接着出兵援助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的统治。她可能觉得玩得还不够爽快,还没击中西班牙要害,后来干脆直接派兵在英吉利海峡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从此开始了日不落帝国征服世界的步伐。

这三个厉害的女人分属亚洲与欧洲,横跨东、西两半球。成为三颗耀眼的星辰,代表天下所有的女人,狠狠抖擞了一回精神。
在中国,还有几个太后们,她们虽无皇帝之名,实则操纵皇权,左右朝中大事,均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

历史上第一个太后——大秦宣太后,曾把持朝政达40年之久,一部电视剧《羋月传》,让她跨越千年时空,穿越到2015年,附着在一位叫孙俪的演员身上,再次让人们见识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政治手腕。其实宣太后除任用魏冉、白起等能臣名将治国安邦、冲锋陷阵外,我认为她广泛流传于世的莫过于说了一段话,干了一件事。那段话就是:“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扳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这是《战国策·韩策》有明确记载的。大意是我服侍先王时,先王把腿压在我身上,我感到疲累,而他把全身压在我身上时我却并不觉得有多重,为什么呢?因为我感到舒服、愉快,对我有好处。如今要援救你们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食不够,就没办法救你们。要解韩国被困之危,每天要耗费很多钱粮,难道你们就不能给我们一点吗?瞧,贵为大秦太后,居然能说出如今称之为“黄段子”的话,即使放在十分开放的现代,这样的言辞也会被人视为缺乏教养的表现,更是对使臣的极不尊重。据说当时朝堂之上众位大臣与韩国使者莫不大惊。也为后世文人留下了褒贬的口实。清代学者王士桢在《池北偶谈》中就评价她:“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其实她话糙理不糙,这比喻还是很恰当的。当时楚国重兵包围韩国雍氏之地已达五月之久,形势十分危急,韩国使者尚靳想用唇亡齿寒的道理游说秦国出兵救赵,却又想干指头蘸盐、空手套白狼,让秦国义务出兵。宣太后自然不会答应。以宣太后那豪放的性格,说几句粗话根本不算个事。她还有更厉害的呢!那就是:做了一件事,灭掉一个国。她为了大秦帝国的崛起,甘愿委身义渠王,公开做他的情人达数十年之久。而一旦时机成熟,又立马诱杀义渠王,派兵灭掉义渠国,将义渠国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这种能屈能伸的策略、干脆利索的作风,是典型的政治家手腕。事实证明,她的一系列政治举措,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身为一个女人,她活出了自己的本色,身为大秦太后,她干了远超她权利范围内的事。你可以说她是极不要尊严、甚至不要脸的一个女人,但她又不愧为女中丈夫、巾帼豪杰。

还有那位名叫吕雉的大汉吕太后,也是一个狠角色。她设计诛杀大功臣韩信,毒杀太子同父异母的兄弟赵王如意,将情敌戚夫人做成“人彘”,砍其手足,挖其眼睛,烧其耳朵,逼吃哑药,置之厕所,任其哀号。就是这样一位毒妇,在她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时,却是一把理政的好手。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给予了“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高度评价。司马迁写史历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我相信他的评价绝非夸大誉美之词。看来这个亦正亦邪的女人的确非寻常女子可比。

北魏时期的冯太后,虽然在历史上似乎名气不是太大,但她两次临朝称制,还是一位开明的政治家,死后得到了皇帝规格的安葬,这份待遇,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无疑具有无尚的荣光。
离我们最近的,当然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位名叫叶赫那拉氏的慈禧太后了,她垂帘听政把持朝纲,虽为太后实则垄断朝中大权。这个奇葩女人和大汉吕太后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为了手中的权力,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顾命八大臣,将其中三位处死,其他人革职。毒死同有训政权的太后慈安,囚禁光绪皇帝,杀害光绪宠妃珍妃。花巨资建公园为自己祝寿,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陵墓。她揽政40多载,与外国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此,被人冠以“老妖婆”的恶名。但她执政期间,破除满汉界限,起用汉人为官,发布新政诏书,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禁止妇女缠足,推动京剧发展……也算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这些女人们均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字碑也罢,后人褒贬也罢,她们毕竟都走向了权力的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掀起了或清或浊的波浪,不得不让须眉男儿刮目相看。
正因为女人坚强时与男人不相上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便有多少巾帼英雄,她们不玩政治玩刀枪,腰悬利刃,胯下铁骑,驰骋疆场,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她们的功绩更是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女子从军史的典范。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木兰诗》不仅被后人广为吟颂,还入选中学课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把一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神勇与不求加官晋爵、只求回家过平常人生活的博大胸怀描写得淋漓尽致。

北宋时代的战争中,妇女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最有名的要算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杨门女将”的传说。“杨门女将”的中心人物佘太君,曾经百岁出征,率领杨家女子远征北方强敌,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搏杀,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而那位集美貌、武艺与智谋于一身的穆桂英,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穆桂英在民族危难之际挂帅出征的故事被许多地方戏曲搬上舞台千年传唱。尽管杨门女将的许多人物皆属虚构,历史上并无此人,但在男尊女卑观念十分严重的封建时代,能虚拟出众多个性鲜明的巾帼英雄形象,俞显难能可贵。

南宋著名女将梁红玉,却是有血有肉有历史记载的人物,她协助丈夫韩世忠擂鼓助战败金军的故事,被朝野上下传为美谈。宋高宗赵构称赞她:“智略之优,无愧前史。”在她的出生地安徽淮安,人们还建祠塑像,纪念这位叱咤风云的女英雄。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方,在明王朝宣德三年(1428年),遥远的法国一个叫做栋雷米的村子有位16岁的农村少女贞德,将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她自称曾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这少女是中午午睡时梦见的还是晚上睡觉梦见的人们不得而知。反正她说她遇见了。最主要的是这三位天使居然说她能带兵打仗,让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她逢人便说自己的奇遇,说她是受到“上帝的启示”。人们当然不会相信这位黄毛丫头的话,认为她不过是想引起人们对她的重视而已。然而,她却执拗地去见战场上的指挥官,一次不行两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获得了兵权。战场上的失利已让指挥官们无计可施,可能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吧!就让贞德指挥军队投身了战场。贞德还真没辜负法国人民的期望,战斗中她身先士卒,带着一杆旗冲在最前面,先后两次身体中箭,一次爬冲城梯时被石头击中头盔,她仍带领部队继续战斗。也许她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了士兵,部队居然接连取得胜利,一改以前节节失利的态势。后来她在一次战斗中被俘,被法庭判处火刑。奇葩的是,战争结束后,法庭又重新判决贞德无罪。而这位传奇的女子早已化为了灰烬。她的传奇故事,却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从欧洲很快蔓延到整个世界。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女英雄,也在史书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明代末年率军北御后金、内战强敌的勇武女将秦良玉。秦良玉少时除通经史、工词翰外,曾与兄弟“同习骑射,究心韬略。”其父曾经感叹道:“惜哉!妍而不冠,汝兄弟皆不及也。”秦良玉答道:“使儿得掌兵柄,出入万军中,冼夫人何足道哉!”冼夫人身为岭南地区军政领袖,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强人,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过突出贡献,秦良玉居然看不上眼,可见她志向有多高。最终秦良玉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明史·秦良玉传》记载,秦良玉嫁给重庆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乱,马千乘带兵前往平叛时,秦良玉便押运粮草随队参加了战斗,并大破贼众。在马千乘去世后,秦良玉又代领其职,并立下无数战功。

太平天国的女军,在反抗清王朝专制主义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战争中,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妇女陪同丈夫随军出征,同男人一样,在战场上奋力杀敌,有的还因军功突出,担任了军官职务。傅善祥这位中国的第一个女状元,就产生在太平天国的女军中。
清代末年的义和团运动,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而妇女参加了斗争的始终。义和团运动中的妇女组织以“红灯照”最为著名。那时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多有说到“红灯照”的。例如:“红灯照,穿得俏,红裤子红鞋大红袄。杀了洋毛子,灭了天主教,拆了洋楼扒铁道,电线杆子全烧掉。”红灯照是一种参与极为广泛的群众性的女子武装抗敌运动。

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入侵,吏治腐败,更是有多少女子,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富强,人民的解放,积极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如满怀“粉身碎骨平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的豪情、走出家门干革命的“鉴湖女侠”秋瑾;面对敌人的铡刀,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临刑前“含着热泪绣红旗”的江姐。她们都是女中丈夫,巾帼豪杰。还有在甘肃河西走廊与国民党匪军殊死搏斗,几近全军覆没的西路军女战士们,她们都用青春和热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
还有一些女人,把造福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最高梦想,她们亦无愧于时代的骄子。
如果无统一评判标准评判女性为社会所做的巨大贡献,那么我们可用诺贝尔奖作为评判标准和参照。因为诺贝尔奖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规格的奖项,也是面向全世界的奖项。它涵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5类奖项,以表彰在以上各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和成果。
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2017年,已有48位女性获此殊荣。虽然在892位获奖者中间,她们堪称寥若晨星,但却是十分耀眼的明星。

说到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第一个出场的当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而且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最主要的是,她还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就是这几个第一,就足以使她傲视群雄,名传千古。她却是个十分低调的人,虽然她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在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荣誉头衔,却全不在意。据说,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就是居里夫人的境界。
2014年的诺贝尔奖颁奖现场,巴基斯坦年仅17岁的女学生马拉拉•尤萨夫扎伊无疑是最抢镜头的一位。那天,她与印度儿童人权活动家萨蒂亚尔希因“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抗争”而共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而她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她年龄虽小,干的却是大事,以争取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而闻名世界,曾经遭到暗杀,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她无怨无悔。她所从事的事业已经超越了她那个年龄的担当,被称为“女童政治家”。这个年轻的女孩,无疑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在诺奖的名单上,还有法国的依琳·约里奥·居里,瑞典的希尔玛·拉格洛夫,美国的盖提·拉尼兹·考瑞,意大利的拉格齐亚·黛莱达,英国的多萝西·霍奇金,德国的克里斯丁·瓦哈德等一大批闪闪发光的名字,如星辰照耀大地,与日月同放光辉。

在中国,同样有一位女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她就是屠呦呦。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还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的获奖,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
新中国成立后,女人彻底从封建枷锁中解脱出来,全国广大妇女和男人一道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劳动大军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女专家、女能手、女模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成千上万的妇女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妇女能顶半边天”便是对女性的最大肯定和褒奖。

作者简介:刘丰歌,本名刘国美。从军三十载,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文艺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中华散文》《海外文摘》《散文选刊》《北京文学》《飞天》《海燕》《橄榄绿》《小小说选刊》《百花园》《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文学作品曾获《中国青年》散文征文一等奖、“丝路新散文征文”一等奖、“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散文诗奖金奖、武警文艺二等奖、全军网络文学大赛优秀奖等军内外文学奖20多次,散文入选2016年、201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2018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有数十篇作品被报刊转载并被收入多种文学作品集,作品入选中学期末考试题。出版散文集《踏歌而行》、小说集《吹响竹笛》、美术作品集《刘丰歌刊头作品集》。
《黄河文苑》刊登各类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的文艺作品,欢迎投稿,欢迎关注,欢迎点评。
投稿邮箱:21517269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