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与无奈
文/杨佳睿
“因为享受着它的灿烂,因为忍受它的腐烂,你说别追啊又依依不舍,所以生命它苦涩如歌。” ——题记
窗外,大雨如注,阴沉的天空仿佛一块沉甸甸的铅板,层层水雾模糊了窗外的世界。我伫立在阳台,手机里新闻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正播着对这几日备受争议的《风情不摇晃》一书的批判。寒意自周身蔓延,我的心也似坠入冰窖,不由感叹这人世间的冷暖无常。 去年12月被曝光的这本毁三观小说——《风情不摇晃》,将毒品这一沉重话题再次推到大众面前,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小学时,老师便反复向我们普及毒品的危害,那时脑海里只牢牢记住一句话:“毒品千万不能碰,那是极其危险的东西!”如今再回首,细细思量,心中满是对毒品、毒贩的恐惧,以及对缉毒警崇高的敬意。
究竟是怎样离谱的剧情,能让向来众口难调的网友一致认定它毁三观?原来,书中竟大肆赞美毒枭,将毒枭形象塑造得无比“伟大”,而本应向杀害男友(缉毒警)的毒枭复仇的女主角,却死心塌地爱上了仇人毒枭,完全颠倒了是非黑白,突破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如此不恨仇人反爱仇人的描写,怎能不激起民愤! 更令人痛心的是,竟有人和作者一样,为其开脱,歌颂这种愚昧至极的“深情”。反观书中对缉毒警的描写,仅仅粗糙的一百来字,就被作者和读者无情地遗忘在黑暗的角落,他们甚至只把缉毒警当作推动小说情节的小配角,好似微不足道的路人甲。更让我难以理解的是,许多和我同龄甚至比我小一两岁的女孩,竟将书中的毒枭视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让我满心皆是寒意与厌恶。
缉毒警,在一些人眼中,或许只是抓捕吸毒人员的普通警察。但他们可曾知晓,缉毒警常常深入毒贩老巢,每时每刻都身处被折磨至死的险境。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路上偶遇身着便装的男人,喊了声“爸爸”,同行的正是贩毒团伙,而这个男人的确是孩子的父亲,是一位执行卧底任务的缉毒警。就这一声呼喊,让男人丢了性命,随后小孩一家也惨遭贩毒团伙的灭门。缉毒警的身份必须严格保密,甚至他们牺牲后,墓碑上都没有名字,只有一串冰冷的编码。
用火烧、挑筋剔骨……种种残忍折磨缉毒警的手段,在书中虽有记载,可这不过是现实中冰山一角,真实的残酷远比小说更令人发指。他们大多年轻,却死得惨烈又悲壮。有人或许会问,他们可有遗憾?那可能是家中父母、兄弟姐妹整日担惊受怕的等候;是爱人那双满含泪水、望眼欲穿的眼睛;是线人和据点还没来得及上报组织,自己却已闭上双眼;是家中老人孩子被大火吞噬,连骨灰都随风飘散;是朝思暮想的妻子改嫁他人;是一同出生入死的缉毒兄弟再次深入险境,而组织却不让再过问自己的一切。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时那句“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到如今中国吸毒人数维持在较低水平,缉毒警们功不可没。他们前赴后继,以生命顽强抗击贩毒,负重前行。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血与泪交织的深情……他们或许死状惨烈,血肉模糊、头身分离或是四肢残缺……但当阳光洒满祖国大地,他们的生命虽苦涩如悲歌,却也如璀璨星辰,照亮了禁毒之路。
又是一年清明,人间四月天。我轻轻走进缉毒警陵园,墓碑上密密麻麻刻着的编码,好似在诉说着一段段英勇无畏的故事。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英姿飒爽的身影,一件件染血的警服,还有那一串串早已成为历史却又无比珍贵的编码。我心潮起伏,泪水夺眶而出,心中满是敬畏。 百花盛放,燕子归来,可这些无名英烈,却长眠在眼前,永远地留在了过去……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禁毒事业奉献的缉毒英雄们!
作者简介:杨佳睿,女,2008年11月生,现就读于宝鸡实验高级中学一年级九班。性格直率真诚,积极乐观,热爱文学,广泛阅读正能量文学作品,并常做笔记、写心得体会,开始在平台网络发表作品,向读者叙述青春年华的人生感悟。 联系方式:18591708058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吴建辉(兼)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