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为指导单位,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文艺名家东莞行暨“东莞文学四十年的经验、记忆和想象”主题分享会活动在东莞举行。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刘海陵,广东省文联二级巡视员、广东省评协副主席梁少锋,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桥生博士、《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十月等名家学者结合东莞城市新变化,梳理东莞文学发展脉络,探讨打工文学发展新方向。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任天阳,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胡泉,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等出席活动。100多名作家到场参会。
活动现场,中国晚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以《打工文学的文化意义分析——以王十月郑小琼丁燕的创作为例》为题作了主题分享并表示,文化是“打工文学”的土壤,“打工文学”是文化的镜子,文化与“打工文学”共生共长。

在主题分享时,周建平表示,“打工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成为记录中国城市化和全球化的重要文化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文学尤其是‘打工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东莞出了一大批如王十月、郑小琼、丁燕、柳冬妩等知名的作家。”周建平认为,这些作家都以其作品的真实性、批判性和草根性特点,用作品的感染力、震撼力、穿透力赢得了读者和社会的关注与尊重。
谈及东莞文学尤其是“打工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周建平表示,东莞的文学发展有氛围、有传统、有积淀、有佳作,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当前东莞的产业结构、人员来往、文化交融和碰撞越来越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体验,这也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感悟。“我觉得从作家本身来说,生活是第一位的。”周建平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没有深刻的体验,没有文化意识的提升、没有深厚的底蕴去反思和批判,“打工文学”作品的价值性就难以获得提升,“打工文学”需要新的表达方式、新的题材以及新的审美趣味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时代‘打工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从‘生存叙事’向‘文化叙事’的转型过程,是文学深化的内在要求。”周建平建议,要突破传统“打工文学”叙事中“审美疲劳”的思维定势,重构文学深度。当代的“打工文学”创作者要充分应对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激活主题表达,捕捉混杂性背后的复杂故事。在创作过程中,还要回应新时代文化治理的需求,激活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转化,突破艺术瓶颈。此外,周建平还建议,“打工文学”创作还要积极对接全球经验,拓展文学格局,提高艺术的精准度,积极拓展国际传播路径。
“文化意识是‘打工文学’的‘基因升级’。”周建平同时提醒,新时代“打工文学”的高质量发展,绝非只是单纯提高写作技巧或者拓宽题材,而是通过文化意识的觉醒,深化文化批判的纵深度,重构文化主体性表达,拓展全球化与技术文化视野,创新文化表达形式,使“打工文学”跳出“底层文学”的狭小格局,成为解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密码,最终实现从“被书写的客体”向“书写历史的主体”的质变。(记者 李洪宝 海报 黄江霆 通讯员 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