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长清馒头山
宋文东
2025年2月22日,又到了我们周末户外群“每周一爬”的日子,我们这次选择爬长清馒头山。天气预报说,当日有小雨雪,从后半夜开始,要一连下半天。但是凌晨起来,借着熹微的晨光(我们小区路灯关得较早),我看室外阴天倒是不假,却不见一点雨雪的影子,这让我心里暗暗高兴。
驴友幸福的人没到集合点,而是带着8位驴友直接去了馒头山,他们比我们到得早。幸福的人给我电话说,馒头山南边的村路太窄,不好停车,怎么办?我也是第一次去馒头山,也不了解那边的具体情况,就说,你们退回去找块宽敞一点的地方停车也行,无非咱们多走几步路就是了。我让他发个停车位置,我们去跟他会合。
馒头山距离济南城大约有20几公里,孤峰独立,海拔408米,虽然不是太高,却因其独具的寒武纪底部底砾岩倒灌现象,受到中外科学家的关注,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因为它的山头部分四面都是悬崖峭壁,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大馒头,故名馒头山,当地人又叫它馍馍山、满寿山等名称。在长清张夏镇境内的104国道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它的雄姿。我们跟幸福的人会合以后,我正想跟一位当地村民问路,恰好同来的一位驴友美丽的冬天跟我说,她前几天刚跟儿子一起来爬过馒头山,但只爬了一半,儿子就嫌累退下来了,她知道路。我说那就请你带路吧。

绕过一座小山,馒头山渐渐地露出了它的尊容。从远处看,我不大相信馒头山有登顶的路,即使有,于我而言,敢不敢爬也是个问题。我们沿着一条老百姓上山种庄稼的土路上山。到了山的东南方向,见土路穿过松林继续往山顶延伸,我心里大致有数了,知道这是条登顶的路。尚未到半山,在我后面数十米远处的好梦大声吆喝:牛哥,牛哥,减减负吧,背不动了。我知道这是她要求休息的信号。大家分享了好梦带的红皮大萝卜,接着再分享豌豆花带的咖啡。其他驴友也都纷纷打开双肩包,拿出各自带的小食品、水果,你吃我的,我吃你的,其乐融融。在得到了片刻的休息,也补充了部分能量之后,大家继续爬山。


登顶的路在一道大罅隙里,说是路,其实根本就称不上路,离了手脚并用基本上寸步难行。爬了一半,我偶尔抬头,发现左面石壁上有个红油漆写的大字“佛”,也不知道作者是何意思,难道这山上还有佛家之地?

正在爬着,忽然听到前面传来“嗷——”“嗷——”的几声吼叫,从后面带个明显拐弯的粗犷尾音判断,大部分驴友都知道这是辰桑的大嗓门,我们群里独一无二的“辰桑叫”。我抬头一看,只见辰桑已经率先爬上一座小山头上了。

我也顾不得看景,光顾着看手抓哪里,脚踩哪里安全可靠了,因为前面的驴友不尽快地往上面爬,腾挪出地方,就会压着后面的驴友都上不来。在接近山顶的地方,崖壁更加地陡峭了,却从山顶上适时地铺下来条比较简易的石阶,像挂了架天梯似的,有点令人喜出望外。石阶很古老,也不是很规整,透着岁月久远的沧桑,看来这山顶上曾经住过人,但这石阶究竟是谁修建的我就说不清了。

我拽着石阶边上的灌木艰难地往上攀登,终于登上山顶。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灌木丛帮忙,我们的登顶不仅增加了不少的困难,而且危险系数也加大了。
山顶上南侧靠悬崖的地方有块稍缓的石坪,上面有个脸盆一般大的圆坑,应该是舂米的石臼吧。看来我的判断是对的,也不知道哪个年代这山上曾经驻扎过队伍,至于是游击队,还是躲避战乱的老百姓,或者土匪、强盗,谁能说得清呢。挨着石臼还有2个并列的比较小的长方形石坑,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舂米石臼在济南南山上的一些古山寨常见,但像这种矩形石坑却罕有,我还是第一次见,甚为不解。爬上北面一道小断崖,一条痕迹明显的小路顺着缓坡直通到山峰的最高处。

站在山峰上,西面山下不远处是南北走向的京台高速公路,它与高铁并行。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是听不到声音的,但动车却几分钟就有一列,欻欻地开来开去,像一阵风似地,在山顶上听得很清楚。
西北方向几公里处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五峰山。其最高峰上那座铁塔巍然耸立,清晰可见。高速公路西面的不知名山上安装了不少的大风车——风力发电塔。它们每天发出的绿色电力源源不绝地送往济南的城乡,点亮了街衢大厦,也温暖了千家万户。

东面就是南北向的104国道,过去没有高速公路时,济南到泰安及其鲁西等省内外地区主要依靠这条交通大动脉,忙碌得很。现在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这条国道的车流明显地稀少了,但道路却管理得更加平整、畅通了。
104国道东面不远处也有座济南名山——莲台山。莲台山呈南北走向,像一架奇秀的屏风横亘于长清大地上,差不多是历城区与长清区的界山。山南前怀有座水库,像块不规则的玉璧嵌于山坳里,白晶亮丽。记得我曾经在晴朗的天气,站在莲台山顶俯瞰它——更美。因为阴天,雾气较重,位于东南方向的巍巍泰山只能看到个依稀的大致轮廓,但其雄伟壮阔的气势依然难以掩饰。

山顶上什么建筑物也没有,这是出乎意料的。不知道曾经在山顶上生活的人们住在哪里呢?驴友们在山顶上集体合个影儿作为纪念,然后下山。我们驴友一般是不走回头路的。幸福的人、辰桑2位驴友分头往东面和西北两个方向寻找下山的路,虽然草丛里有明显的下山路痕,但都到悬崖边上便戛然而止了。至于这些路痕,我估计可能是其他的驴友来爬山,同样寻找下山路踩踏出来的吧?

找不到别的下山路,我们不得已只好原路返回。在山顶,我偶然发现一块巨石,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石纹,像搓衣板似的。我认识它们,这是波浪纹,在河南的云台山上也曾见过,是亿万年前海浪长期拍打留下的痕迹。可以证明,这里在亿万年前,曾经是大海,这是沧海桑田的可靠证据。据说山上还有三叶虫化石,但我一路注意观察,却一直没有见到。

下到半山,我又发现一块跟山顶那块差不多大小的波浪纹石,其石纹比山顶上那块更加清晰均匀,这大自然的杰作非常罕见。我们下到山西面的一处垭口上,有几位驴友是春节后第一次出山,还不大适应,他们提出要返回停车处。我看时间才11点20分,离晌午还早,再说我们徒步的距离才不过三四公里,多数驴友都觉得不过瘾,于是决定,愿意返回的就下山,其余的驴友再绕山转一圈儿,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下馒头山的雄姿。
从山西面看馒头山,有驴友说山头变了,不像馒头了,而是像一头大象。只见那“大象”头南尾北,尤其是那大耳朵竖立着,仔细看,还真的像那么回事儿呢。

转到西北面再看,那“大象”耳朵又变成了犀牛角,其挺拔之势像一把利剑直刺苍天,似乎“大象”又变成了一头壮硕的犀牛,简直跟“馒头”一点边儿也不沾了。正如苏轼赞美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馒头山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绕到山的东南面,在林地里,遇到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老师带领下享用午餐呢。看来小朋友们也是来接受地质科学熏陶的吧?离开小朋友,在经过一片大面积的红色土石山坡时,我见到一块牌子,上面写了“木鱼石”等几个字,还有一块上山的路标。我心里暗道,怪不得这山上许多地方的土石都是褐红色的呢,原来它们都是木鱼石!木鱼石作为济南长清一带的罕见空心石头,具有神奇的功效,被誉为“中华第一神石”。其主要成分是褐铁矿,此外还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钼、锌、硒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说它是济南一宝一点也不为过。
前行的小路出现了下山的岔路,方向感极强的我竟然有点迷糊,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辰桑说,我觉得咱们下山走公路对。好梦说,可是手机上的轨迹不是下山,而是往山上去了。我看咱们还是跟着轨迹走吧。我也觉得下山走公路应该没有错,但跟轨迹走或许更靠谱一些。辰桑见说服不了众驴友,便独自下山了。上山的路岔路较多,且荆棘丛生,颇为难走。及至我们寻到那条上山的路,大家才算松了一口气。
驴友们回到了山下的水泥路上时,忽然飘起了零星的似有若无的雪花。书亭说,谁说天气预报不准?这不是下雪了吗?众驴友呵呵一笑。我们回到停车处时,辰桑说他已经回来有20分钟了。
2025年2月28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