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秦岭情未了
——紀念王若冰先生
作者/陈天林
王若冰先生把秦岭命名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得到了许多学者和专家们的认同和赞许。真可谓一鸣惊人,意义非凡。
(王若冰先生)
在2007年12月王若冰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行》(花城出版社)研讨会上陈忠实有一段感言:“王若冰把秦岭命名为‘父亲山’,把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用自己的观点,用文化的观照,用一座山考证下来,视野之开阔是我没有想到的。”
为什么要把秦岭命名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王若冰先生自己有理有据地阐述道:
有朋友建议把秦岭写成母性的象征,但是从地图上看,秦岭处于黄河与长江之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母性的象征。中国文化非常强调阴阳对称,《易经》中就提到,山为阳,水为阴。秦岭作为巍峨挺立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巨型山脉,应该是男性、父性的象征才对。与母亲河相对应,秦岭这座缔造了中国大陆,并将其分为南北两半的磅礴山岭,自然应该是“父亲山”。这是将秦岭比喻为“中华民族父亲山”的文化依据。
把秦岭命名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并不是王若冰先生想当然的哗众取宠,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空穴来风。而是王若冰先生至2004年7月至9月,完成对中华民族父亲山——秦岭的全程考察,行程5000余公里,途经甘陕川鄂豫5省50余县市近百个乡镇,对秦岭沿线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后而作的结论。
我对王若冰先生的了解和认知是几年前由天水王建萍女士推荐和介绍的。她多次发王若冰先生的作品供我学习和鉴赏。出于好奇,我在百度打出“天水作家王若冰”字样,进行搜索。确信得知:
王若冰系甘肃天水人,天水日报社副总编辑。主要作品有诗集《巨大的冬天》《我的隔壁是灵魂》,“大秦岭长篇散文系列”《走进大秦岭》《渭河传》《走读汉江》《寻找大秦帝国》《仰望太白山》,纪录片撰稿《大秦岭》《中华秦岭》《柴达木》《无定河》等。
2010年新年伊始,以《走进大秦岭》为蓝本、由他担任1至4集撰稿的八集纪录片《大秦岭》播出,更是他声名远播。为山川著书、为河流立传”的王若冰先生是“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的创办者,“秦岭是中华民族父亲山”概念首倡者。2004年完成了对东西绵延1600公里的秦岭山脉的文化考察,2011年完成了对渭河流域的文化考察,2014年完成了对汉江流域的文化考察,2020年完成了对包括西倾山在内的广义上的大秦岭边际线考察。由王若冰开创并坚持践行的“行走文学”创作方式,也愈来愈引起国内文学界高度重视。
【王建萍女士(左二)和豆乃云女士】
和王若冰先生前虽未谋面,但在网络多有交流,多次在都市头条推发王若冰先生的作品,受到网友好评和点赞。2024年5月26日,在王建萍女士的组织和安排下,我和老伴走进了王若冰先生在天水的文化工作室,缅怀王若冰先生秦岭文化工作事迹,颇受教益。
王若冰先生不仅是用脚丈量了秦岭,更是用心丈量了秦岭!他生前曾多次提出建议,组建秦岭跨越甘陕川鄂省五省的统一管理机构。他虽然先一步离开了我们,但愿他这个未了之情能得以实现!
王若冰先生安息吧!
作者(左二)简介:陈天林,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作家协会、宝鸡楹联学会、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扶风县作家协会、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自1994年至今,其文学作品先后在《农民日报》、《民间故事》、《传奇文学选刊》、《民间传说故事》、《东方红诗刊》、《宝鸡日报》、台湾《南华报》、《印华日报》、《西非统一商报》、赤道几内亚《华人报》,匈牙利《新导报》,非洲《侨网》,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发布推出。出版个人文集《仰望乔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