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65式军装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65式军装,顾名思义就是从1965年开始在我军试行穿着的军服。
三点红一身绿的65式军装,自1965年开始到1985年5月1日军改止,“服役”长达整整二十年,成了那个年代当过兵的人,几代人的回忆和一辈子的情怀。65式军服,它的意义和价值也远远超出军服的范畴。尽管我军已多次更换新式军装,但在那个年代的“三点红、一身绿”的65式军服,曾让多少热血男儿魂牵梦绕,爱不释身。即便是在今天,人们对65式军服的情结仍旧挥之不去,特别是我们穿过65式军服的老兵更是难以忘怀。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两边挂。”军服,不仅是军人的外在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的独特象征。军服不仅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它可以振国威、壮军威、鼓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充满了传奇色彩的65式军服,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和尊重,它更是影响了世界军装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借鉴了我军65式军服的优点,加以利用到其国家的军服上。
八十年代初期,我有幸参军入伍报效祖国,圆了我的军装梦。回想起当年穿上65式军装的情景,至今都能感受到那股年轻的热血与激情。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我和许多当时的战友一样,对这套军装有着特殊的情感。它简洁大方,实用且舒适,远没有现在那种复杂的战术装备,但它却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成为了我们记忆中最鲜明的符号。尽管65式军装看起来线条非常的简单,却充满了无尽的怀念。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服装本身的记忆,更多的是那个年代的艰苦与奋斗,那份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这套军装,虽然说现在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淡出了人民的视野,但每当我从电视剧里看到穿65式军装的片断时,心中便会涌上一股莫名的情感,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岁月。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图腾,更是那个时代对我们最大的馈赠。无论何时何地,65式军装都将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骄傲。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