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情
作者:应钟
2006年暑假期间带孩子们一起回老家住了两星期。开学后闺女读小学三年级,应老师要求写一篇关于暑假生活的作文。有一天她从学校回来兴奋地告诉全家:“老师要把我的作文送去参加一个比赛。”我问她写的什么,她说:“这是秘密,不能讲。”后来我从老师那里得知,她写的是暑假在老家时表姐带她穿过了一个只有一位老人居住的大花园、到了一个很大的荷塘、偷偷摘荷叶当小伞的事。因表姐让她保密,她就坚守诺言对我保密。又因对她来说那是一次难忘的探险经历,还是忍不住写了出来。 闺女就此对荷塘、荷叶、荷花有了感情。几年后的一个六月我们到杭州西湖时,她对西湖的花巷、柳浪、断桥、雷峰塔以及那些美丽传说没有丝毫兴趣,独爱那曲院风荷。整个上午都坐在湖边对着荷塘,不知画了多少张素描,有层层叠叠随风旋摇的荷叶,有高高低低、从含苞待放到花开怒放已现莲蓬的荷花,以及脱离了花瓣正在成熟中的莲蓬。闺女作画时并没有留意到,旁边的表姐已把她和满湖荷叶、荷花收入了同一个镜框。离开西湖之前我抓住时机提醒孩子们体会一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看着闺女专心致志在画本上挥笔时,我就想:“难道爱荷也会遗传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小镇上还有很多池塘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怎么会有那么多池塘呢?),而且大小不一的池塘里大多种了莲藕。荷塘、荷叶、荷花、莲藕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感觉就像玉米、小麦一样稀松平常。直到中学时读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才恍然大悟:“莲在世人眼中竟是如此高洁、可爱。” 后来离开家乡,到了没有荷塘的地方上学、工作时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想念家乡的荷塘,它们就像农家扎染花布上最浓的那些彩色斑块,伴着晨雾与炊烟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一出我们小学校的东门,路的左侧就是一个荷塘。这主体南北走向的荷塘在学校的东北角向西转了个弯,也就是说它沿校园围墙给学校镶了一道L型的、名副其实的荷叶边。这个荷塘的东侧又是另外一个荷塘,两个荷塘之间只有一条窄窄的堤坝。我们每天放学之后就是出学校东门,沿着L型荷塘的最南边走几十米,左转走过那个堤坝之后,右转回家。
每天上学来回的路上,绝不会忽视荷塘的存在。夏天的时候,时间紧了就脱掉鞋子拎在手里,趁着走过堤坝的时候,沿着荷塘边趟个水。如果快快吃饭、快快离开家往学校方向跑,就有机会在荷塘边玩一会。一边用脚打着凉凉爽爽的水,一边用手扯扯荷叶,看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水珠如何在荷叶上滑来滑去,或者用目光追逐在荷叶与荷花间飞舞、点水的蜻蜓。有时不小心坐久了,就会被收拾完了家里的碗筷、赶来上学的姐姐在后脑勺拍一下:“又在这玩水,还不快去学校。”如果放学时赶上下雨,跑出校门、直奔荷塘、摘个大荷叶盖在头上再继续往家跑。后面可能会传来有人吆喝“不要摘荷叶”的声音。后来读丰子恺的散文《陋巷》时,我花了比读文章更多的时间欣赏他的插图。看着图中头顶荷叶、笑意盈盈走在湖边的两个小姑娘,我不禁感慨:“时代虽然不同,孩子们的乐趣却都如此相似。”爱读丰子恺的散文,不仅喜欢他对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体会,更羡慕他能用充满情趣的插图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冬天荷塘结冰之后,冰面上会露出参差不齐的已呈褐色的荷叶杆。等到用力拉荷叶杆而拉不动、拿脚用力跺冰而冰不裂的时候,我们上学的路程就可以缩短了。那就是把小板凳当作滑板,一个人坐在朝上的板凳腿之间,把双腿抬起来或盘起来,另一个人用力一推,差不多可以到达池塘的中间了,然后“乘客”与“司机”角色对换。每年冬天最早走这捷径的两位同学就像大英雄一样自豪,到了荷塘对岸后呼喊那些还在犹豫的同学。那时候没有严格的校规,老师们虽然担心,但也管不住。整日为生活挣扎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们的这些生活细节,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约束,无意中给了我们轻松的生活环境和一个天高任鸟飞的空间。
我们家院子后面的那两个池塘带给我的是完全不同的童年乐趣。在小镇十字街的南北街北头,路东、路西各有一个池塘。路西的大而且浅,只在一角种了很少的、不成气候的莲藕,留下了足够的水面供妇女们洗衣服、男人们洗澡、男孩子打水仗。因为父亲不准我们女孩子下水,我只能蹲在池塘边、托着下巴、撅着嘴看着二哥他们开心地打水仗。路东的池塘相对小一点,但深一些,夏日有满塘荷叶、荷花,秋季可网鱼、挖莲藕。秋末入冬前,忙完了秋收秋种的男人们就来关照这荷塘了。先用抽水机把东边荷塘里的水抽到西边池塘里,等看到鱼儿在池底浅浅的水里上蹦下跳的时候,身体强壮的男劳力就下塘网鱼、挖莲藕了。他们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还能与聚集在池边的妇女们插科打诨。孩子们就在池塘边打闹、嬉戏、等待丰盛的晚餐。等分到了鲜鱼、鲜藕,妇女们回家做晚饭,男人们再把水从西边的池塘泵回到东边的荷塘。可是,不是每年都能看到这样欢乐的丰收场景。有一年的夏天,接连下了好几天的大雨。池塘里的水满了,漫出来,灌入了街道。春季投放的鱼苗还没有长很大,就被雨水冲出了荷塘。当我们这群孩子兴奋地在街道上平地抓鱼时,大人们在心疼鱼苗、在为失去秋季能改善伙食的收成而失望。
记忆中小镇的这些荷塘早已被填埋,取而代之的是高高低低的楼房或宽阔的马路。荷塘已经不是随处可见,但还没有消失得无影无踪,小镇西南角还有历久弥新的湖光荷色。虽然不像当年荷塘里的一样可触、可及,但也可供观赏、可供回味。
又一年到杭州,朋友说带我去看浙江农村的荷塘。出了杭州往西南大约2小时的车程之后,还没有下车我就被车外的景色震撼住了。就如人们常见的稻田、麦浪,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荷田”,正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比起杭州的西湖荷色,这里的碧绿更有直达天际的气魄。我闭上眼睛,把开进“荷田”的汽车想象成了荷塘里的采莲小舟。深吸一口田里的清香空气,对朋友说:“这里的人们真幸福!”
2024年6月有幸有很多经年未见的老同学和老师相伴,漫步于四川绵阳的富乐山公园,玉镜湖里层层叠叠碧绿的荷叶和掩映其间的粉红的荷花对我来说是个意外的惊喜。我们围坐在荷塘边,持一杯清茶,话同学之谊,聊别后之情,共享这份清香与畅快。同学们的镜头扑捉到了荷塘边很多温馨的叙旧场面和开心瞬间,让相聚时的快乐与荷塘美景一起保存到永远。
愿普天下的荷塘美色都能给人们带去一份宁静、一份清香、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作者简介:应钟,女,大学里学的是工科,却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工作的性质是教学和科研,写的是科技论文,但一直有写日记和随笔的习惯。现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出来,希望与更多人交流,与大家一起进步和提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