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永不褪色的心灵归宿
弓春怀
记忆的丝线,仿若岁月的藤蔓,蜿蜒缱绻,轻柔却又笃定地牵引着我,回到那魂牵梦绕的家乡——山西省原平市张村。那是一方被时光温柔摩挲、镌刻在心底的净土。任岁月洪流奔涌,它始终在我心中熠熠生辉,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生命的每段旅程。
家乡的清晨,自袅袅炊烟中苏醒。滹沱河似一条灵动的银色丝带,满含温柔,环抱着这片土地。晨光熹微,如轻纱洒落屋顶,家家户户烟囱里炊烟袅袅,如梦似幻,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母亲为家人们准备早餐的时刻,升腾的不只是烟火,更是家的温暖信号。儿时的我,常于这般炊烟中悠悠醒来,听着院子里此起彼伏的鸡鸣狗吠,感受着生活最本真的美好。那是深入骨髓的宁静与满足,如一首质朴的田园牧歌,回荡在生命的起点。
六岁前,我的世界被夕阳染金的老院子填满。外婆和母亲忙碌的身影,似春日里辛勤的蜜蜂;姐姐哥哥们的欢声笑语,如清脆的银铃在空气中回荡,交织成我和弟弟童年最温暖的底色。院子里的五株枣树、两株梨树、两株香椿树,以及家门口两米高的刺玫花,是我们最亲密无间的伙伴,它们陪伴着我们度过春夏秋冬,见证了我们童年的欢笑和成长,成为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夏日傍晚,暑气未散,一家人围坐在老枣树下,斑驳树影洒身,微风轻拂。外婆缠着小脚,拄着拐棍,讲述着她年轻时听过的传奇故事——慈禧太后过原平的古老传说。那些故事里,有远方的繁华,历史的波澜,还有无数未知的冒险,它们像一颗颗种子,悄然播撒在我幼小的心中,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无限憧憬和向往。
七岁那年,由于父亲工作调动,我们离开老院子,举家迁往繁峙,这一去便是十多年,可家乡张村的每一条蜿蜒小巷、每一处古老古迹,都刻满我与伙伴们的欢声笑语。那些简单纯粹的快乐,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在成长岁月里,给予我无尽力量,让我面对生活挑战时,也能心怀温暖与勇气。
村中心古朴的学校,是我童年的知识殿堂。学校院子里的两棵老清杨树上,镌刻着“乾隆十七年”字样,那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宛如古老的密码诉说着过去。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知识,也在莘莘学子的我们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那时的我,常望着窗外,萌生出走出这片土地、探索广阔天地的渴望。那是对未知的好奇、对成长的期待,如破土的幼苗向着阳光奋力生长。
十八岁,我回到原平,进入原平化肥厂,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历经磨砺,逐渐成长为一名管理者。这段充实的二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篇章,承载着汗水、坚持与梦想。然而,内心深处 ,我始终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于是我踏上前往山西晋城、河南焦作的征途。在繁华喧嚣的城市,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白日的喧嚣仿佛永不停歇,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念如潮水般涌来,家乡的一草一木、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简单温馨的日子,如同遥远而亲切的呼唤,慰藉着我异乡的孤独。
如今,我回到太原工作,离家乡更近了。我像一只归巢的倦鸟,迫不及待地想要为家乡出力。无论是组织修建弓氏祠堂、德育基地、英烈纪念馆,传承家族精神;创作《张村之歌》、编撰《原平弓氏宗谱》,梳理家族脉络;亦或是在疫情期间编导全国第一个农村网络春晚,我都怀着满腔热忱,尽心尽力。当省委书记到家乡考察时,我积极建言献策,倡导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推动五网联通,支持家乡发展。每次回到家乡,望着熟悉的山峦河流,心中满是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根的牵挂。
家乡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南梁古道曾是商贸通途,马蹄与吆喝声似在耳边,见证往昔繁荣;乾隆清杨历经风雨,见证朝代更迭、岁月变迁;烽火墩虽残旧,却坚守着土地的记忆;藏军洞隐匿在分水圪塔,藏着金戈铁马的过往;圣泉寺晨钟暮鼓,洗涤尘世纷扰;关帝庙香烟袅袅,传承忠义文化。这些遗迹与弓氏家族的故事交织,构成家乡独特的文化脉络。
弓氏祠堂,是家族精神的不朽丰碑与传承枢纽。文革动荡岁月里,老一辈族人怀着对家族根脉的敬畏与守护担当,冒着风险将族碑藏于校内东墙,在风雨飘摇中保住了家族传承的火种。上世纪八十年代,春回大地,族碑重见天日,被庄重地立在南梁老杏树旁,曾经蒙尘的家族荣耀再次熠熠生辉,成为激励族人的精神象征。
九十年代,我站在南梁老杏树下,听先辈们娓娓道来家族往昔的辉煌,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我怀着使命感,代父亲写下《弓姓传略》,希望将家族的荣耀与精神用文字留存,传承给后世子孙。步入二十一世纪初,应乡亲们的信任与嘱托,我为圣泉寺撰写《千古奇观》,期望借文字之力,让圣泉寺的传奇与文化得以更广泛流传。
二〇一八年,为了让家族精神有更坚实的承载之所,我发起并组织族人齐心协力兴建弓氏祠堂。过程中,资金短缺、运输困难等阻碍接踵而至,但凭借着族人对先辈的缅怀、对家族传承的使命感,我们咬牙坚持,最终让祠堂拔地而起。如今,弓氏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神圣之地,更成为弓氏英烈纪念馆与原平德育教育基地,它们如同一座精神的灯塔,承载着家族的希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在张村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期间,我受支村两委委托,担起撰写《张村史话》、《张村新篇》的重任。与润锁书记一同拜访了百岁老人张晗,在他生动的讲述中,四清时期的《原平张村一代古文化考察记》里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缓缓浮现,让我对家乡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原太高速动土施工时,意外挖掘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遗迹,其中不乏赵武灵王留下的痕迹,这些发现让古老的南梁文化重见天日。
追溯到元末明初,静乐柳子堰的先辈迁徙至此,张村弓氏自此开枝散叶,繁衍壮大,逐渐辐射周边23个聚集区,成为家族文化与生活的汇聚中心。村里古朴典雅的建筑,尤其是后街的清代“恭敬忠”门楼、“文魁”匾额,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承载着家乡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每次看到它们,崇敬与自豪之情便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家乡,是我情感的寄托、灵魂的栖息地。它或许没了往昔的繁华,集市冷清、房屋斑驳,但残存的砖雕石碑仍倔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常徘徊于残垣断壁间,想象昔日盛景,心中感慨万千。向孩子们讲述家乡故事时,从他们眼中看到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向往,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
家乡,早已超越地理范畴,成为我心灵的归宿。它承载着我童年的欢笑与泪水、成长的足迹与蜕变。无论未来道路如何漫长,风雨如何侵袭,只要心中有家,我便拥有无尽力量与勇气。这份融入血脉的深情厚谊,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份交织着爱与眷恋的乡愁,将永远伴随我,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无论身在何处,都指引我回家的方向。
弓春怀,1967年11月生,山西省原平市人,研究生学历,专家级职业经理人、高级政工师。山西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监事长,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专家,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联系方式:
1803918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