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子 情 深
文/森林(沈阳)
小时候,父亲在我10岁那年因病去世了。那年母亲才40多岁,守着我们兄弟三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勇敢地争扎着,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困难的家。不知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累,艰难地把我们拉扯大……
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寒冷的冬天母亲蹲在雪地里用手一点一点地抠白菜帮,在大雪天背着一麻袋救命的白菜帮慢慢地挪到了家,给我们包玉米团子吃,总算度过了难关。母亲的手也因着凉落下了病根……
夏日,母亲带我和发小魏茂林去城外打柴禾。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手推车,只好用肩背。母亲教诲我们
有穷人,没有穷山。从小培养、锻炼我们树立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母亲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最早的启蒙老师。不仅教我们学文化,还教我们怎样做人,修身修德,给我们讲很多用古代名人秩事……我的文笔能力有母亲文学知识的影子……
我忘不了啊……7岁那年母亲领着我,送我去小学读书时的幸福情景……妈妈用希望、慈爱的目光瞅着我,对我说:“孩子,只有好好读书,长大才能有出息啊”……我会意地点着头。
不能忘啊!母亲在煤油灯下给我輔导作业时墙上映着的背影……
不能忘啊!母亲在小学的榆树林里,手捂带温度的饭盒用期待的目光寻觅儿子的感人场面。当时的我感动的流下了热泪,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善待回报母亲……
不能忘啊!在学校家长会上,母亲在家长会上交流了“如何教育好子女的演讲……”连老师都鼓掌责责佩服。
不能忘啊!母亲在细致地给我包书皮和糊本壳时的期待目光和幸福情景。
不能忘啊!夕阳的余辉照在我家小院里,把我和小伙伴的脸上映得彤红,我们认真听妈妈讲那总也讲不完的民间传说故事……
忘不了啊!1974年那个黑色的夏天,母亲突然得了恼血栓。我觉得天昏地暗……我自问,难到母亲就这样倒下去了吗?经过军医苏大夫精心医治下,母亲的病稍有好转,能拄拐仗勉强走路了。我终于看到了希望之光……这样和母亲相依相伴,相依为命。我和爱人全身心的侍俸患病的老母亲。尽量满足她老人家的精神文化需求。抽时间给母亲读报纸,并订阅了《小说月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经常给母亲读报纸里的奇文轶事,基本满足了母亲的文化需要。还常常给母亲(拉二胡,吹口琴听),每每这时,母亲的脸上都露出甜甜的微笑。
我在工厂工作时,单位加班时每次发两根麻花。工厂离我家很近,我跑步把麻花送到母亲身旁,眼巴巴地望着母亲把麻花吃完……并向母亲撒谎说自己吃过了……
难忘的1980年那个秋天,二舅从银川给我家邮来了一台黑白电视。母亲高兴极了,每天看电视节目,丰富了母亲的精神文化生活。(当时,有电视的人家特别少)只见母亲脸上红润了许多,心里也敞亮了……我也为母亲而高兴。 就这样,我和爱人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患病的老母亲。
在兰州铁路局任主要领导的大舅,先后三次专程看望母亲,对我们非常满意和放心,看到母亲用左手画的人物、小动物的素描时,大舅高兴地破了先例,竞然喝了一杯《五粮液》大舅那高兴的情景,至今我依然历历在目。
怎能忘啊!1994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母亲离开了我们时的场面,她老临终前把我和爱人叫到跟前,只见母亲眼里含着泪花,一个字一个字地和我们说:感谢你们对我的照顾……我的心象刀割的一样疼痛……
母亲走了,她是带着74年的苍桑和对人世间的那份留恋而走的;
母亲走了,她是带着对儿女们的满意、知足而走的;
母亲走了,她屡行和完成了一个好母亲的责任和使命;
母亲走了,她给儿女们作出了优秀母亲的榜样……
我永远继承母亲的
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传承母亲优秀品质……把母亲的故事讲给徐家子孙们听……
2025.3.2.

作者简介:徐森林、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当过工人,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当过政府机关公务员(退休)喜欢诗歌、散文创作。近几年,500多首现代诗、格律诗,50多篇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国内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