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轨人生路上书写青春答案
——学习全路“优秀青工”周惟、肖鹏优秀事迹读后感
文/付再华
当晨曦穿透群山,钢轨在朝阳下泛着银光,列车载着希望呼啸而过。在这条纵贯千里的钢铁长廊上,周惟与肖鹏的故事如同两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青年职工前行的道路。他们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岗位的价值,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着铁路现代化的基石。
一、以“归零心态”,破译成长密码
周惟初入职场时面对的电气图纸,犹如天书般的存在。但他选择将姿态放低至"零基础",把最基础的电路原理反复咀嚼,直至能在脑海中构建起立体的电气网络。这种"归零学习法"在铁路行业尤为珍贵:当智能化设备不断更新换代,青年职工更需要以空杯心态拥抱变革。就像肖鹏面对新型信号设备时,主动从“零”开始研究机械原理,最终开发出三维道岔模拟装置。他们的成长启示我们,真正的专业尊严不在于已掌握的知识量,而在于永葆对新知的敬畏。
在重庆机务段的实训场上,周惟的“随身图纸册”和肖鹏的"三维建模笔记",都是当代工匠精神的具体化表达。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比追求“高精尖”更重要的,是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碎片化的信息堆砌,而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之上。
二、用“铁血担当”,铸就职业丰碑
2022年暑运期间,SS7C型机车空调故障的抢修现场,40℃的高温炙烤着钢铁车身。周惟在闷热的驾驶室内连续奋战6小时的身影,勾勒出新时代铁路人的精神剪影。这种担当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每根电线都关乎行车安全,每次检修都承载着万家灯火的期盼。正如肖鹏在成昆线穿越横断山脉时,徒步三小时排查道岔隐患的执着,诠释着铁路人特有的使命感。
在周惟主导的HXD3C型机车前窗玻璃攻关中,团队连续72小时的实验室攻坚,展现出技术工作者特有的韧性。这种韧性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建立在对问题本质的深刻洞察之上。当冬季绝缘性能骤降的难题被攻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铁路人对“人民铁路为人民”庄严承诺的践行。
三、借“创新之翼”,助推时代发展
周惟在动集D1修班组创造的“模块化学习体系”,颠覆了传统培训模式。他将整备流程拆解为136个标准化动作单元,每个单元配备可视化教学视频,这种创新思维正是铁路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特质。当青年职工还在为“学不会新技术”焦虑时,肖鹏早已开发出基于AR技术的道岔检修辅助系统,用科技创新重新定义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周惟的获奖作品中,那个将汽车雨刮器原理引入机车检修的创新装置,折射出跨界思维的无限可能。这种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源于对既有工作痛点的深刻洞察。正如肖鹏设计的“故障模拟系统”,用虚拟现实技术破解了实训难题,展现出技术工作者特有的创造性思维。
四、发“五老”之力,引徒弟早日成才
我作为涪陵工务段关工委“五老”,前年新入路本科生李思翰结对师傅,我对全路优秀青工周惟、肖鹏优秀事迹学习的肤浅体会,全当是先行一步,抛砖引玉,引导徒弟在百忙的生产中挤出时间,努力完成关工委重庆分会部置的学习任务,两位优秀青工所在岗位从事的专业技术虽然不同,一个在电务,一个在机务,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运输一线从事现代化新技术,在不同的岗位上却干出了非凡的成绩。周惟、肖鹏为我们树立了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的榜样。学习周惟、肖鹏,就是要引导徒弟把周惟、肖鹏勤奋钻研业务技能的“工匠”精神,转化为养护工务线路,勤奋钻研现代化工务新技术,提升业务技能,奋勇争先,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力量,立足岗位早日成才。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铁路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像周惟、肖鹏这样的青年先锋。他们用十年光阴在平凡岗位上镌刻出的青春印记,既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时代精神的传承。当我们以“归零心态”夯实根基,用“铁血担当”诠释责任,借“创新之翼”拥抱变革,必将在钢铁轨迹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壮丽诗篇。这条通往未来的铁路上,每颗年轻的心都应该成为永不停歇的“动力源”,用智慧与汗水驱动着中国铁路巨轮破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