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去了哪儿(散文)
作者:雪松
又一个春节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临夏市的大街小巷彩灯闪烁,恍若银河降落人间。流光溢彩、五光十色中透出盛世的繁华。
小贩的吆喝声、播放的音乐声、炸响的鞭炮声、小车的鸣笛声,让这个古老的小城寒风里焕发出无尽的诱惑与魅力。
最忙碌的莫过于餐厅,一拨又一拨地接待着团拜的市民们。菜肴的美味夹杂着酒香城市里弥漫。
浓浓的年味中,我感觉到了咱们临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从心底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它带领着我们告别贫穷走向富裕,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也让许许多多的农民告别乡村走进城里,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的生活。
孩子们不再为穿不上新衣而哭闹。人们不再为没钱办年货而发愁。家用小车的普及、公交车辆的增多确是能解除拜年路上的辛苦。
生活好了,交通也方便了,可是前往亲戚家拜年的人却越来越少。传统的拜年方式渐渐被人们遗弃,餐厅里的团拜独占鳌头。大人和孩子们不用提着礼品去拜年,女人们不用进厨房侍候客人。团拜的确简单省事。可它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因其人数过多,缺少单个的心与心之间真诚的交流,缺少情与情之间血浓于水的那分交融。
也许,通讯设施过于方便的缘故吧。亲戚间除了干事中的相互走动外,很少来往。假若不去打问的话,很有一部分人恐怕连亲戚的家门都找不到。
对我来说, 最难忘的莫过于儿时拜年的场景。公路上满是走动的人群,尽管手里提着沉甸甸的礼包,可是谁都不嫌累、不嫌烦,一路上又说又笑,人人脸上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送去的是最诚挚的问候与祝福,带回的是见到亲人后身心的愉悦。那时没有沙发,没有凳子,我们全都坐在上房的土炕上,招待我们的大都是一碗烩菜、一碟花卷馍。吃在嘴里的味道却是异常的香甜。拉家常的话语感觉比黄河还长,比春天还温暖。给我们添茶倒水的舅妈、大姑、表嫂、表姐,从不嫌烦,总是一副笑嘻嘻的模样。走时还要送我们出村口。事隔多年,可是她们相送的身影仍然在脑海中闪现。
那时的我们,时常盼望家里能来亲戚。一则可以改善一下伙食,二则可以听听趣闻轶事。哪象现在的孩子们,最怕家里来客人,脸上冷冰冰的,看不到一丝高兴的气氛。不是嫌这就是嫌那。若让客人与其一块挤住,比上刀山还难。
人们对春节联欢晚会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总认为春节联欢晚会办得不够精彩,不够吸引人。更有甚者,建议取掉春节联欢晚会这档节目。很难想象,没有联欢晚会的除夕会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腊月里的团拜掳走了传统拜年时的那分欢乐。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剥蚀着亲情的浓度,让浓浓的年味大打折扣。
作者简介:吴占玉,笔名雪松,临夏县信访局干部,临夏州作协会员。喜欢用真诚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实散文《故乡的变迁》荣获三等奖一次,优秀奖一次。已有三百多篇作品在《民族报》、《河州》、《穆斯林》杂志、网络平台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