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庆悟宅主
非遗印象:春江酒月夜

雀之灵(《孔雀舞》)
泸州老窖封藏大典自2008年首创以来,已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非遗文化标杆。2022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龙抬头之夜在黄舣酒业园区举办的“春江酒月夜”文化活动是大典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有泸州非遗项目的沉浸式体验,还有已批准非遗申请的颇具民族特色的歌舞,颇现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
其中孔雀舞、拉面、打铁花,给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孔雀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传统舞蹈,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傣族地区。它以模仿孔雀的优雅姿态和动作为核心,展现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孔雀舞不仅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舞蹈艺术的瑰宝。
孔雀舞起源于傣族古老的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傣族人民视孔雀为吉祥、美丽和幸福的象征,认为孔雀舞可以带来好运和丰收。最早的孔雀舞与傣族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艺术形式。
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将孔雀舞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使其成为现代舞蹈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楊丽萍的团队在“春江酒月夜”的舞台上作了精湛的表演。
舞者通过柔美的手臂动作、灵活的腰肢和轻盈的步伐,模仿孔雀开屏、饮水、飞翔等姿态。
舞者身着色彩鲜艳的傣族传统服饰,头戴孔雀羽毛装饰。
伴随着传统乐器演奏的轻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
用细腻的舞蹈动作和表情,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众在舞者营造的气氛中,体会了舞者表达的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杨丽萍是现代孔雀舞的杰出代表,她创作的《雀之灵》将孔雀舞推向世界舞台,成为经典之作。
“拉面”是中国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拉面技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最长的面条”是拉面技艺的一种展示形式,体现了拉面师傅高超的技术和创造力。
师傅将面团揉光滑,搓成长条,通过反复拉伸、折叠、甩动等动作,将面条拉成细长的形状。
“最长的面条”是拉面技艺的一种特殊展示形式,通常用于挑战纪录。
2017年,在河南郑州,一位拉面师傅制作了一根长达1918米的面条,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021年,在山东济南,一位拉面师傅制作了一根长达2047米的面条,再次刷新纪录。
拉面技艺需要长期练习和积累经验,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
拉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保护和发扬拉面技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打铁花”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属于民间传统技艺和表演艺术。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冶铁文化,主要流行于四川、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区,尤其在春节期间或重大节庆活动中表演。打铁花不仅是一种技艺展示,更是一种祈福和驱邪的民俗活动。
打铁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与古代冶铁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当时,冶铁工匠在冶炼过程中发现,熔化的铁水在高温下溅射到空中会形成绚丽的火花,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后来,打铁花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成为祈求风调雨顺、驱邪避灾的仪式。
打铁花通常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表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上世纪五十年代,笔者童年时代家住泸州正兴隆街,街坊有一位姓杨的补锅匠,每年除夕、元宵都要在本街打铁花助欢乐气氛。
将生铁和木炭放入特制的熔炉中加热,将装有铁屑的一个一个的小钳锅里放入熔炉,待里边的铁屑被高温熔化为可流动的液态。邻居、包括小孩、都帮忙拉风箱送入足够的氧气助燃提高炉温。
楊师傅使用特制的勺将熔化的铁水舀起。
将铁水抛向空中,同时挥臂用木板用力击打,使铁水在空中散开,于是形成璀璨的火花,围者如堵,随着礼花绽放,大家惊呼、赞叹。
过年期间,晚上有耍龙灯表演、有时伴随打铁花。在锣鼓声中,龙灯在火花中穿梭,场面壮观。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民间铁匠、热补锅匠的打铁花这一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进入六十年代,随着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物质财富匱乏,这极具仪式感的节庆活动形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没想到蛇年的二月二之夜在“春江酒月夜”活动现场,再现了打铁花的壮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