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修订《中华通韵》才能让通韵行得通
文/韩秀松 主播/若兰
《中华新韵》由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推出已经20年了。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又颁布实施了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导修订的《中华通韵》。修订后的《中华通韵》,本应在《中华新韵》的基础更加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却“不进反退”,甚至受到了原来使用《中华新韵》的作者的反对和抵制。如此以来,新旧韵双轨并行非但没有达到过渡的目的,反而又出现了新韵的双轨。这一情况,大大阻碍了声韵改革的进程。
自使用声韵开始,诗韵一直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平水韵较之于此前的声韵,也属于当时的新韵。因此,诗词用韵的与时俱进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新韵》较之于旧韵,易学好用,更加方便。推广20年来,使用其进行诗词创作的人们,深切体会到了它的便利,新韵作者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甚至连本来反对新韵的旧韵作者,也都逐步给予了认可,有的甚至开始尝试使用《中华新韵》。制定《中华通韵》,理应尊重新韵十几年来健康运行的基本事实,尊重人们的创作习惯,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但遗憾得是,修订者标新立异地把e与ie、ue,i与-i整合到一个韵部,把o、e分到两个韵部,严重背离了普通话时代的语言环境,使《中华通韵》部分倒退到了旧韵上。刚刚去世的王同兴先生曾多次撰文呼吁对《中华通韵》进行修订,但都石沉大海。做为一名年逾古稀的诗词爱好者,我实在有些想不通。
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在给王同兴先生的唁函中,高度评价了王同兴先生为音韵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指出:“先生为《中华新韵》的推广奔走呼号、倾心竭力,对《中华通韵》认真研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希望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中华诗词》主编高昌也指出:“新韵确实为当代旧体诗词带来了新的生命。生活在当代的人,用当代的语言说话。诗词要贴近时代,表现生活,就要考虑当代人的语音习惯,考虑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从我手写我口,到我歌用我声,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领导们的观点,为消除用韵乱象指明了方向。
我们希望国家语委和中华诗词学会的领导们,了解、调查现在新韵双轨的真实现状,正视《中华通韵》存在的问题,关注广大作者的合理诉求,尽快修订《中华通韵》,让“中华通韵”真正“通”起来,切实实现韵文创作与当代语言环境的和谐统一。
韩秀松,网名寒江孤篷。男,1954年出生,河北省泊头市人。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泊头市诗词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华诗词论坛新韵诗词版主;中华国风论坛现代诗歌版主;燕赵新韵阵线顾问;狼社成员。著有个人诗联集《心雨集》《心渚集》《心岚集》《心筝集》四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