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地域,都有那么一些可以让当地人为之自豪的风物,尤其是位于十三朝古都边上的一个小城,一个华夏文明的产生地,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宜阳肯定有不少令人骄傲的地方,有不少值得夸耀的风物。这些是地域风物,也是地域坐标,更是精神坐标。择其要者,略作挑拣,以飨食读者,也陶醉自我。五 灵山寺
写灵山,就得先写凤凰山,因为灵山的名字叫凤凰山,只是现代人多不提说,年轻人都给遗忘了。
凤凰山是说山的形状。《翳然亭记》中记载“诸峰耸碧,左右两翼翩翩欲飞。伸颈,饮洛河之流;举目,睇邙山之胜”;是故,此山又名凤凰山。
我认为凤凰山是这架山的正名。灵山只是因为某件事给叫出来了,久而久之就将凤凰山叫成了灵山。说到灵山,《千年北邙》一书中早有过这样的推断,很有可能是周山王陵中,周灵王的疑冢。帝王墓葬怕被盗,总要弄出几个疑冢,如果是,这里便是中国帝王陵中最早的疑冢。这可以只当猜测听。
灵山寺曾用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自古就是好风景,“紫崖仙洞罗列在前,秦松汉柏荷插在后”,想想就知道是啥意象。
灵山建寺年代早,在豫西、豫中影响久远。据现存资料,可知为重修于金大定三年。由唐诗人许浑的《题灵山寺行坚师》一诗:“西岩一径不通樵,八十持杖未觉遥。龙在石潭闻夜雨,雁移沙渚见秋潮。经函露湿文多暗,香印风吹字半消。应笑东归又南云,越山无路水迢迢。”可印证,灵山寺在唐代已得名,而且最迟是唐初建筑。
据说灵山寺跟女皇武则天还有一点渊源。
盛唐时,武则天还当着唐高宗的妃子,从西京长安往东都洛阳来,路过灵山寺附近,看山势如凤凰,便陡来兴趣。又看到山腰有雾霭缠身,隐隐约约间有一所寺院,更是兴致盎然,索性驻足要上山进寺拜佛。在灵山寺逗留一番后,不但在佛前许了心愿,还让寺院内遍植银杏。世事经历千年巨变,当年遍植的银杏也是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在寺院内外还能看到数棵依然枝繁叶茂的银杏树。
灵山寺有“三怪”,我不说很少有人注意到。
第一怪是,灵山的佛像有胡须。在灵山寺供奉着释迦摩尼的大雄宝殿内,可看到被视为瑰宝的三尊佛像,那三尊佛像其实都是释迦摩尼。一佛具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以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应身,因佛具此三种德性,三身即成一佛,一佛具此三身。由此含义而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而以“三身”的说法影响最大。
跟其他寺院的释迦摩尼佛像不一样的是,灵山寺的释迦摩尼佛的唇口上有弯曲的胡须。这独特的胡须是古印度的特色,可不是后来的东方佛教所有的,后来的东方之佛都不长胡须。这胡须让你想想,是久远?是真传?我只能说,释迦摩尼佛刚到中土时,还习惯留着两撇弯曲的小胡子,证据就在灵山寺。
第二怪是,灵山寺的山门朝北开。当初汉明帝梦到佛,才使佛法进了中土,所以,佛在中土的帝王中是有地位的。地位有多高,你只看看帝王们对待佛的态度——礼佛。佛教也自视甚高,将佛摆到了跟帝王平起平坐、甚至是高于帝王的地位。所以,天下的寺院都想显贵,参照着帝王家面南背北的规制,也是搞得面南背北。但你到了灵山寺,方向感全变了,面北背南。说是依山而建,我看未必。但我有个猜测,也许能解释。这个灵山寺就是建在东汉,初入中土的佛教还没有完全融入,故而没有效仿中土的规制。
第三怪是,道观挨着寺院盖。寺院东墙外有一个凤凰泉,凤凰泉后就是“老母洞”,只有一墙之隔。
老母洞所供奉的老母,是中国道教高级别女神之一,有十二老母之说。分别为无圣老母、劈山老母、梨山老母、无极老母、金身老母、普贤老母、观音老母、泰山老母、太极老母、西山老母、地藏老母、文殊老母。道教属于多神崇拜的宗教,但是最初应该没有这些老母娘娘。对这些老母的供奉应该是起源于民间信仰,后来逐渐被道教吸收,最终成为了正规的庙宇供奉。
为什么会有道观挨着寺院盖呢?很明显,这是宗教演变遗留下的痕迹。就像佛教,最初进中国的时候,压根就不认识关公,但现在你再去看看,关公已经胜任了佛教的伽蓝护法神,还兼着武财神职位。
灵山寺还有一怪,但有了老母洞,就可以认为不怪。
农历二月初八,是灵山庙会。旧时的灵山庙会称作“祈娃娃会”,无父无母的佛家能做起了祈福赐子的营生,很值得钦敬。赶庙会的群众多为妇女,烧香还愿后,回家时都要多买一张车票,意即带着祈求到的孩子回家。从2000年开始,在宜阳县委、县政府指导下,旧庙会改成了“宜阳灵山文化庙会”,将以烧香拜佛为主的传统庙会改造成为了“政府主导,民众参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文化、旅游盛会。
如今的灵山寺规模很大,气势磅礴,各种大殿依山而建,坐落有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一重接一重的牌楼高大壮观,色彩分明。老寺换新容,你不去就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大,你不去看就不知道它究竟有多美,你不去看就不知道它究竟有多气派。你如果想体会“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那你就朝山上走,就朝后山走。
这里还有全国八个塔林之一的灵山塔林,也就是和尚墓塔;
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灵山寺”的真迹;
凤凰山上独有的鸟柏;
还有七十多米高的送子观音像……
不写太多,你尽可去看。
作者简介:司卫平,男,回族,1963年9月15日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二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多年来,出版和发表作品700余万字。作品有长篇小说:《诗鬼李贺》《洛阳铲》《远方飘来的云》《大天使》《生趣》等十余部及中短篇小说集《淡淡忧伤》等;文化类作品:《洛阳城事白话》《千年北邙》《千年帝都》等十余部。获奖情况:获得1991年河南作协报告文学优秀奖;2010洛阳市“五个一奖”;2012年第五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一等奖;2014年第六届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特等奖;2014年洛阳市第二届文艺成果“牡丹奖”;并分别于 2012、2016、2020代表河南作协入围中国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作家“骏马奖”;《大天使》获得中作协重点扶持项目。
王爱芳,网名丫头,司卫平工作室文创人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宜阳作协副主席,宜阳实验高中英语教师。发表文字一百多万,出版长篇小说《黄花苗》,散文集《爹大娘亲》,长篇报告文学《精彩开始的地方》(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