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 暖
文/王植林
在我的少年时期,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农村老家上学。每年到冬春季节,下午我往后街学校去,就会看到,在闫爷爷的房根,聚集着六七位,穿着厚厚棉袄棉裤的爷爷。回头细瞅,他们所在的地儿,背风向阳,煦暖宜人。这帮爷爷,有的坐在马扎上,有的坐在硬木小凳上,仰着头,眯着眼,不住的打盹,样子舒服至极。村里人管这叫晒暖。
晒暖,又称“负暄”。它有多美呢?《列子》里有个故事,说有一个宋国人,常穿着破旧的麻衣过活。他不知道天下有大厦豪宅,裘皮锦衣可以越冬。他为了御寒,在晒太阳的时候,对着妻子说,“负日之暄,人莫知之。若献吾君,必有重赏。”意思是说,晒太阳这等事,简直太美了,天下人谁也不知道这个秘密。我若把这个秘密献给国君,一定会得到重赏。这个故事,权当笑话。
1978年,我离开老家,到外地上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参加工作,回老家少了。这种晒暖的现象也就再没见过。最近两年,我退休了,所在小区,有个小广场。我发现在冬春季节,有三四位老太太,她们每到上午10点多,就会拿了小凳子,到广场西北角的墙根下晒暖。用她们的话说,晒太阳,可以补钙,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和老伴儿每天上午10点多,都会到小区附近的公园散步。去年和今年的冬春季节,在公园西北部的银杏林,有面东西走向的宣传墙,墙的南侧,阳光明媚。我发现,有一年迈的老头,坐在一马扎上,背朝南,手里捧本书在看。有一天,我终于难抑好奇心,走上前,主动向他打了招呼。我问他在看什么书,他告诉我,看的是老子的《道德经》。我好生羡慕,顿时对他多了几份敬佩。我问他为什么选择在这儿看书,他说,“这里可以一边看书,一边晒太阳。”哦,老头儿真的聪明,一举两得,顺其自然而悠悠,乐而必长寿。
我在银杏林的西北角,长廊的旁边,还注意到,有一位老太太,穿着讲究,带了音响和麦克风,每天上午,都会在那里唱戏,自娱自乐。唱累了,就坐在小凳子上,面朝东南,任由太阳的光晖照在身上,照在脸上、头上。每当此时,她总会慢慢端起保暖杯,呷两口茶,眯上眼,享受着太阳送上的温暖。我家老伴儿见状,主动上前,恭维道,“大姐,您唱的真好。”她笑了,“什么好不好,退休了,没事,来公园唱上几嗓,晒晒太阳,保健重要。”我暗自佩服,大姐真会生活哦。
看了人家晒暖,我和老伴儿商量,决定也来晒暖。于是,我们选择了在湖边,有围墙遮挡的一块地儿。因为这里背风,且阳光充足。还有,这里地上铺了木板,带张报纸放上,即可坐在上面晒太阳。我因为过去患过脚气病,看医书上介绍,脚气主要是真菌感染,真菌惧怕太阳紫外线照射。故晒太阳既可预防患脚气病,又可辅助治疗。所以在天气晴朗,且气温偏暖时,我就会把鞋子丶袜子脱掉,直接让太阳照射到脚上。横竖这里偏辟,没人到来,也无伤大雅。说实在的,我和老伴儿坚持的也不怎么好。有时天气好了,又赶上家里没啥事,算算时间富裕,便就到湖边墙角晒一回。多数情况下,也就散散步,不象上述那些老人坚持的那么好,那么执着。 当下的老年人,所以能够吃饱了饭,穿足了衣,在公园,在小区晒暖,安享幸福的晚年,多亏赶上了好时代。首先改革开放,使人民大步迈进了小康。同时,祖国日益强大,使得外敌不敢入侵,不敢骚扰。试想,世界上那些被战火点燃的国家,人民终日生活在隆隆炮火之中,到处瓦砾一片,饿殍遍野,难民拥挤,满目战争疮痍。他们居无定所,到处躲避导弹的袭击,还能晒暖么?亲爱的朋友,你说呢。此刻,你是否为我们的祖国自豪,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无比幸福?!
(写于2025年2月23日) 作者简介:王植林,河北邯郸人,公务员退休。工作期间从事综合文字工作,有多篇作品见诸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