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阳今夕是元宵
连清霖\福建仙游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稼轩笔下这流光溢彩的画卷,恰似莆阳元宵的千年剪影。自正月初三至二月初二,莆阳大地以一场绵延月余的文化盛宴,以“村村闹元宵、天天有节目、家家齐上阵”的恢弘气象,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长卷,演绎着“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独特韵律,演绎着全国独树一帜的节庆奇观。
村村社社轮番登场,刀梯惊魂摄魄,铁球铿锵如雷,烛山灿若星河,将“最火”的劲爆与“最热”的欢腾,交织成一曲震撼人心的史诗。这场跨越时空的狂欢,不仅承载着中原南迁的农耕记忆、抗倭卫国的血色烙印,更凝聚着兴化人敢闯敢拼的精神图腾,堪称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枝独秀。莆仙元宵,是一部以民俗为笔、信仰为墨、非遗为纸、文旅为砚的鸿篇巨制,在新时代的扉页上泼墨挥毫,续写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奇。
多彩民俗呈万象,斑斓节庆绘千图
莆阳元宵,是一部镌刻着族群记忆的活态史诗。元宵节的民俗活动,恰似一幅工笔重彩的《清明上河图》,既有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典,亦有惊心动魄的勇者试炼。正月初三伊始,各村落便以祭神为序曲拉开节庆帷幕。庙宇前香烟缭绕,祭品琳琅,白发老者喃喃祝祷,稚子童孙躬身行礼,三代同堂的虔诚身影,勾勒了祈愿五谷丰登的农耕文明基因在此薪火相传的剪影。
及至元宵氛围渐浓,民俗活动如繁花次第绽放。爬刀梯堪称勇者的图腾——数十级利刃寒光凛冽,赤足攀登者却如履平地,一步一阶皆是对“勇冠三军”的无声诠释。围观者屏息凝神,待登顶刹那掌声雷动,这喝彩不仅是献给个体的胆魄,更是对兴化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集体礼赞。跳傩火则以烈焰为幕,舞者戴狰狞面具、着斑斓华服,于火海中腾挪翻跃,似与祝融共舞,又若驱邪纳吉的远古巫祝重现人间,将“敬畏”与“坚韧”刻入血脉。此间种种,皆以“火”为媒,或驱邪攘灾,或淬炼胆魄,将中原文明的庄重与闽越之地的野性熔于一炉,绘就一幅刚柔并济的民俗长卷。火光映照下,观众恍见先民刀耕火种、筚路蓝缕的身影,方知这跃动的火焰原是文明的火种,千年未熄。
更令人血脉偾张者,当属打铁球。壮汉袒胸露背,将缀满尖刺的铁球甩向脊背,沉闷撞击声如战鼓擂动,每道血痕皆是向命运宣战的勋章。此般近乎自虐的表演,实为明代抗倭记忆的悲壮投射——当年倭寇肆虐,兴化儿郎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今人则以铁球击身铭刻不屈风骨。至于摆棕轿,则是力与美的交响诗。数十顶棕轿随鼓点翻飞腾挪,轿夫步伐如踏北斗七星,分合聚散间尽显"人心齐,泰山移"的协作智慧。
大游灯,无疑是莆田元宵节中最盛大、最壮观的活动之一,尤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枫亭游灯盛况为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街小巷瞬间变成了灯的海洋。各式各样的花灯,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了整个城市。有传统的八角宫灯,庄重而典雅,灯身上绘着精美的神话故事,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有灵动的鲤鱼灯,鱼身用轻薄的丝绸制成,在微风中轻轻摆动,鳞片闪烁着五彩的光芒,仿佛一尾尾鲜活的鱼儿在水中畅游。还有憨态可掬的生肖灯,花盆菜头灯……今年是蛇年,金蛇送福灯自然成了主角。游灯的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缓缓前行。队伍中,有威风凛凛的仪仗队,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有载歌载舞的表演队伍,他们的歌声悠扬,舞姿优美,为游灯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氛。人们跟随着游灯的队伍,欢声笑语,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中。大游灯,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莆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它将兴化的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诸般民俗看似光怪陆离,实则暗合“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哲学奥义。祭神祈愿诉说着对自然的敬畏,刀梯火海彰显着征服艰险的勇气,棕轿游灯演绎着社群凝聚的力量。这些穿越千年的仪式,早已超越娱乐范畴,成为莆阳子民的精神基因密码。
农历正月廿九晚,“妈祖爱·元宵长”2025年莆田文峰宫妈祖元宵“尾暝灯”文艺踩街活动震撼上演,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充满年味的民俗盛宴。踩街队伍从文峰宫出发,途经荔城区、城厢区,行程长达五公里,“戚家军”方阵、枫亭游灯、澄瀛高跷、南门彩架、涵江车鼓、拍胸舞、英歌舞等六十多支特色民俗队伍,两千多人沿路表演。所到之处,一片欢腾,数万群众比肩接踵沿街观看。民俗踩街队伍分为莆阳开春、英勇抗倭、庆赏元宵、共享盛世四大方阵,共同庆祝尾暝灯总元宵。每个方阵都各具特色,展示莆田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底蕴。文艺踩街活动精彩纷呈,场面壮观,气势恢宏,让更多人了解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次对莆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不仅是一场汇聚各界力量、彰显多元风采的盛会,更是政府肩负传承文化自信的坚实担当,以实际行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它还是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彰显,让五湖四海的同胞在文化的感召下紧密相连,心向一处,共同奔赴美好未来。
虔诚信仰承传统,坚定信念启新程
若说民俗是莆田元宵的形,信仰则是其魂。莆阳元宵,是一场跨越人神界限的精神远征。菩萨巡游,堪称信仰叙事的高潮——菩萨巡游时,銮驾煌煌,仪仗如云,所经之处万人空巷。开道者声震九霄,随行队伍舞龙戏狮、丝竹喧天,沿途百姓焚香叩首,祈愿声如潮涌。老者合掌默祷,少妇高举婴孩触碰轿帘,商贩暂停生计焚香跪拜,这一刻,神性与人性在袅袅香烟中水乳交融。此情此景,非止于对神明的敬畏,更暗含明代抗倭的血色隐喻——当僮身舞者手持法器癫狂起舞,当打铁球者以血肉之躯直面重击,实乃对戚家军浴血抗倭的集体追忆。铁球击打声犹似战鼓,刀梯寒光恍若剑影,和平年代的狂欢中,始终回荡着历史的警钟。这般场景,恰似张择端笔下的《神路图》,将世俗生活的烟火气与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完美糅合。
火,成为了莆田人无畏精神的图腾。跳傩火,赤脚跑炭火,人们祈求的是来年生活的蒸蒸日上。触摸这份滚烫的传承,抬轿的呐喊,飞溅的火星,蒸腾的热浪,这不仅是表演,更是信仰的燃烧。从戚家军的火攻之术,到今天祈福的火之舞,无畏,从未冷却。
僮身舞更添神秘色彩。舞者双目微阖,手持法器癫狂起舞,似被无形之力牵引,口中呢喃宛如神谕。观者虽难解其意,却无不肃然——这看似荒诞的仪式,实则是人类面对未知时最原始的叩问与对话。正如费孝通所言:“乡土社会的秩序,常建立在巫术与现实的交界处。”
而妈祖金身巡安布福,则另有一番深意。湄洲岛上,万千信众簇拥神舆踏浪而行,海天之间梵音袅袅,恰似妈祖千年慈航的现代续章。信仰于此,既是心灵的避风港,亦是凝聚族群的纽带,让漂泊四海的莆阳游子,总能在元宵的灯火中寻到归途。
在信仰日渐式微的当代,莆田元宵恰似一剂文化强心针。当都市人沉迷虚拟社交时,这里仍保持着与祖先对话的古老传统;当功利主义侵蚀心灵时,巡游队伍中的每声呐喊都在重申“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朴素伦理。这种信仰非关迷信,而是对生命意义的集体追寻,是悬浮时代里沉甸甸的文化锚点。
古老非遗绽华彩,经典技艺续辉煌
若说莆阳元宵是文化宝库,非遗技艺便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非遗技艺在元宵节的集中展演,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博览会。夜幕初垂,大游灯如星河倾泻:八角宫灯绘《山海经》异兽,烛光摇曳间,上古神话翩然苏醒;鲤鱼灯鳞甲生辉,摆尾时似要跃入九霄,暗合“鲤跃龙门”的千年期许。打砂花则以暴烈之美震撼人心。铁水泼洒的刹那,万千金蛇狂舞夜空,如后羿射落的九日重生,似普罗米修斯盗取的天火倾泻。砂花飞溅若流星坠地,铁水泼空成火树银花,匠人以血肉之躯演绎“打铁花”绝技,将危险与美学熔铸成刹那永恒。这转瞬即逝的绚烂,凝结着匠人数十年炉火纯青的技艺,更隐喻着“刹那即永恒”的生命哲思。灯影幢幢间,光与影的呢喃诉说着“谁家见月能闲坐”的诗意,更昭示着“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世气象。
皂隶舞者肃穆如古衙再现,红盘出游仪仗浩浩如帝王巡疆。至若皂隶舞的肃杀威仪、红盘出游的富丽堂皇、点烛山的星河倒悬,这些非遗项目宛若时光隧道,将唐宋风雅、明清烟雨尽收眼底,无不彰显“技可进乎道”的工匠精神。这些穿越时光隧道的非遗技艺,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愈显珍贵。尤为可贵者,年轻一代已执起传承火炬:孩童踮脚学扎花灯,少年赤膊苦练刀梯,古老技艺在青春血脉中焕发新生,恰似枯木逢春,生生不息。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的活态见证,为浮躁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一面返璞归真的明镜。
文旅融合添活力,节庆联动促繁荣
当非遗邂逅现代文旅,莆仙元宵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慕名而至的游客,既为刀梯铁球的视觉冲击惊叹,亦被桔塔蔗塔的巧思折服;既沉醉于莆仙戏的咿呀婉转,也流连于红团番薯起的舌尖乡愁。节庆期间,民宿爆满、街巷摩肩,这场文化盛宴带来的经济效应,恰似《东京梦华录》中“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的当代写照。
今日莆阳元宵,早已突破地域藩篱,化身文化输出的金色名片。街头巷尾,金发碧眼的异国旅人举镜惊叹,社交媒体上,“中国最长节日”话题阅读破亿;桔塔蔗塔成网红打卡地,行道酒香飘海外餐桌。政府以“文化+”为笔,勾勒文旅融合新图景:非遗工坊中,游客亲手扎制宫灯;数字展厅里,VR技术重现明代抗倭场景。更借“国漫出海”之势,将跳火堆喻为“东方涅槃”,与威尼斯面具狂欢隔空对话,让世界读懂莆阳的勇气与浪漫。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文旅融合让传统文化完成创造性转化。年轻主播用无人机俯瞰游灯长龙,短视频将僮身舞推向国际平台,文创市集中妈祖形象变身潮流IP。这些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生动实践。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需要对传统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有自主能力。”
站在更宏阔的视野,莆田元宵堪称文明对话的绝佳载体。跳火堆可与西班牙奔牛节共话勇气,游灯队伍堪与威尼斯狂欢节互鉴华美。当“中国最长的节日”遇见世界,不仅传递着“各美其美”的文化自信,更书写着“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篇章。
莆阳元宵,是民俗的狂欢场,是信仰的朝圣地,是技艺的竞技台,更是文化的播种机。它以一村一火的微光,汇成照亮千年的火炬;以一月欢腾的盛宴,铸就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它不仅是莆阳大地的精神原乡,更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鲜活注脚。当铁球撞击声渐远、游灯火光渐暗,那份深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依然在春风中拔节生长,静待下一个轮回的绚烂绽放。
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从未远去,未来已然可期。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连清霖,高级教师,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仙游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家联盟会员。文学照亮人生,写作丰盈生命。曾在省市县期刊、报纸等发表数十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