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孙悟空
作者:武稳祥
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唐朝名僧:唐僧、独身西天取经的真实故事,编撰的巨著《西游记》,名列四大名著之列。其实只有唐僧(真名 陈祎)一个人是真人真事,其他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
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
孙悟空本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 见风而成之石猴。历经八 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 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般变化之本领。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
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他的武器是如意金箍棒,能够随心所欲变化大小。他早先曾大闹东海龙宫,获得了如意金箍棒。他又大闹地府 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
当得知职位低卑后,一赌气返回了花果山。并战胜托塔李天王和三太子的讨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并在天庭建造齐天大圣府,奉旨管理蟠桃园。
后来 因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搅黄了“蟠桃会”。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被投进了炼丹炉,七七四十九天后,炼成了火眼金睛,蹦出炉后,一怒踢翻了炼丹炉,大闹天宫。
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也不得安宁 而又无法。后来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 唐僧奉旨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了符咒,才救下孙悟空。
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力保唐僧、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 竟三番多次 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回山。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师徒四人到达了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超凡的武艺,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孙悟空在历代的这些民间神话里,被中国人奉为神明。他的形象代表了机智、勇敢,是中国历代小男孩崇拜的偶像。
孙悟空的英雄形象 自唐代出现西游传说,一直延续至明清,明代就出现了这些传说的集大成本《西游记》。他不仅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更成为了中国 乃至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象征着智慧、勇气和反抗精神。
由于《西游记》的巨大影响,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特别是近些年来,它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后,更加普及到了千家万户。不论男女老幼(尤其是小男孩)可谓是人人喜欢,稔熟偏爱。
在前一段,我意外地看到了一则消息,既使说不上是石破天惊,也完全可以说是罕见奇闻:孙悟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还是咱陕西泾阳人(原型名 车奉朝)。先不管他的真假,我在下边把它奉献给大家,也可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谝资料,趣闻轶事。谁若愿意听的 就听个热闹吧。
根据历史记载,确实有一位名为悟空的唐代高僧,他的俗名是车奉朝,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一带。这位悟空和尚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曾出使过西域,带回了舍利佛牙及多卷经书,并因此获得了唐德宗的诏见,被赐法号为‘悟空’。此外,他还参与了佛经的翻译工作,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大家也都知道,在《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出发时,和唐太宗李世民结为了异姓兄弟,因而 女儿国国王 屡屡称他为“御弟哥哥”。在这里又说唐德宗曾诏见过他,唐太宗(627)和唐德宗(780)、二人相差了100多年,又怎么能扯到了一起呢?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是一个虚构的神话角色,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尽管如此,吴承恩在创作过程中 可能受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的影响。例如,悟空和尚的经历和事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吴承恩,使得他在塑造孙悟空这一角色时,融入了一些类似的历史元素。
综上所述,虽然历史上确实有一位与孙悟空同名的悟空和尚,他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更多是一个文学创作的角色,其形象和故事并非完全基于真实的历史人物。然而,悟空和尚的事迹和经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孙悟空这一角色的塑造产生了影响。同时,地方传说和文化遗迹也为孙悟空的原型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这也或许就是文字艺术的威力吧,小说是完全可以虚构的,小说家们可以把不同历史上的人和事,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需要、就把他们联系到一块了吧。
这真是:
1
齐 天 大 圣 孙 悟 空,
本 领 高 强 逞 英 雄。
敢 想 敢 干 天 不 怕,
降 妖 除 怪 总 能 赢。
2
原 来 历 史 真 有 僧,
陕 西 泾 阳 生 其 公。
多 亏 明 朝 吴 承 恩,
名 扬 天 下 他 功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