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义工日记岁月悠悠,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2025年的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年味尚未完全散去,初春的微风已悄然拂过长安城,带来一丝丝生机与活力。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身着黑衣,脚踏白鞋,怀揣一颗菩提心,与清凉寺的师傅们相约,前往那座古刹,做一名义工,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清晨,我自行剪短了流苏,梳起了丸子头,简洁而清爽。带着对清凉寺的向往与敬畏,我踏上了前往清凉山的旅程。260路公交车缓缓驶过繁华的街道,最终停在了清凉山森林公园的门口。下车后,我沿着蜿蜒的小径,步行百米,便来到了清凉山的路口。这里,已有志愿者热情地引导着前往清凉寺的路途。
穿过那扇古朴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身穿红衣的护卫队,他们威严而有序地维持着寺内的治安。这已不是我第一次来到清凉寺,但每一次的到来,都让我心生敬畏与欢喜。我轻车熟路地来到了南门口,施饭队伍正有序地排列着,领取着寺内提供的素斋饭。大殿内,同样飘散着饭菜的香气,但我心中更挂念着与娟师傅的约定。
终于,我见到了那位和蔼可亲的娟师傅。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的阳光,温暖而明媚,让我的心瞬间静了下来。她关切地询问我是否用餐,我如实回答。在她的安排下,我来到了专门为义工准备的用餐点,享用了一顿美味的素斋饭。松柏下的石头成了我的饭桌,松柏的枝叶为我遮挡着阳光,我品尝着那些简单却美味的菜肴——丸子、宽粉、白菜、煎豆腐,还有那松软的白馍,每一口都让我心生欢喜。
饭后,我换上了义工服,正式开始了我的义工生涯。今天,我被安排在了阅览室门口值守。这里,是经书抄写与会客开会的地方,我的任务是确保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然而,刚接手不久,便遇到了一位年长的奶奶,她情绪激动地拉着我的胳膊,要求进入阅览室寻找她所需的经书。我慌忙之中找到了娟师傅,她两句话便安抚了奶奶的情绪,将她引至专门负责经书的地方接待。
随后,又有一位阿姨拿着自己喜欢的经书想要存放在阅览室,我再次询问娟师傅。她果断地告诉我,这里不收存任何东西。我温柔而坚定地拒绝了阿姨的请求。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大叔想要进入阅览室,我耐心地劝说他离开。打水义工拎着两大瓶热水经过,我开门让他们将热水放入屋内。
今天,我有幸成为了阅览室的值班义工,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缘分。在娟师傅的安排下,我得以在寺院内自由行走,参与各项活动。我穿着义工服,在寺院里受到了特别的待遇。市里著名的画家们各显神通,在殿前作画、写字、悬挂挂件,供应热水。我有幸为会长伸纸观画,他画了一幅“百年好合”,两枝盛开的百合花下,两只小幼鸡毛茸茸地可爱至极。我录下了这宝贵的瞬间,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色。
此外,我还遇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阿姨,她画了一幅扇形君子兰图。我拿着墨宝拍照留念,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佩。今天,所有的字画都排队随缘赠送,每位香客都根据自己的心意给予捐赠。我有幸得到了“吉祥如意”心仪的字画,心中充满了喜悦。
在清凉寺,我不仅参与了义工活动,还享受到了寺内提供的各种福利。每位香客进寺都可以免费吃斋饭、喝水,师傅们还会念心经为他们祈福。随缘得到的字画、经书、护符挂件等物品,都让我感受到了清凉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午后,娟师傅安排我和另一位义工打热水送往南门和中殿。我们拎着热水瓶前往师傅宿舍楼下打水,门口的茶花竞相绽放,三种颜色交相辉映,让我打水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惊喜。我往返了五趟,每一次都充满了欢喜与满足。
在南门值勤时,我遇到了一位脚疼的义工,她让我替她一会儿。我跟随着她来到了两棵开得正艳的梅花树后,那里是一片墓地。香客们告诉我,那里是连战祖母的墓。这是我回家后查阅才知道的,能够有幸为连战祖母的坟上值勤,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幸运。
在值勤的过程中,我欣赏着梅花与竹子的美景,嗅着它们清新的香气。香客们不需要点香,只需要静静地欣赏便好。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到了傍晚时分。我向娟师傅告辞,她拎着一包东西塞到我手里,我推辞了一番,但她坚持说义工都有份。我怀揣着感激与不舍离开了清凉寺。
坐在返程的260路公交车上,我将包里的糖分给了车上的阿姨和小朋友们。看着他们吃着糖脸上洋溢出的笑容,我的心里比吃蜜还甜。今天做义工虽然不到五个小时,但我却收获了满满的喜悦与感动。清凉寺的福袋里装着大苹果、糖、瓜子、花生和南瓜子,“好人一生平安”红色符带,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个梵文吊件。这是我第一次拥有梵文护身符,它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记录下今天的经历与感受。记录不仅是对今天义工活动的回顾与总结,更是我对清凉寺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赞美与感激。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够分享这份快乐与源泉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清凉寺的温暖与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