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二月二
文 // 杨浩然
【题记】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全国各地亲友的祝福,倍感振奋鼓舞,我们需要龙抬头的精气神。
二月,是人间烟火气息非常浓的一个月,春节袅袅升起的年味,元宵节琳琅满目的花灯,将二月的喜庆、团圆、和谐、期盼与祝愿推向高潮。
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节延续至今,已被赋予新的现代意义。从传统农业意义上的节日发展为公共节日,“龙”形象已从早期的民间信仰变成现在的民族文化符号,龙抬头节不只是求雨驱虫,更代表了当下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对新的一年开启新篇章的热切期待。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春回大地,犁破新土,杨柳吐翠,万物复苏。天上的龙开始呼风唤雨,地上的人开始下地耕耘。愿你:学习抬头,健康抬头,事业抬头。愿山河无恙,从头开始,万物向阳。
今天是二月二,上午看了两个小时的赤峰市敖汉旗千人高跷秧歌大比拼,喜庆精彩提神。又和几位好友吃鲟鱼喝美酒,惬意酣畅,我们的春天来了。
是的,春色满园关不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姹紫嫣红,我感受到春天泥土的清新扑面而来,踏着春天的气息,迎着拂面的春风,淋浴着贵如油的春雨,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种下春天的希望!祝愿天下所有苍生无病无灾!八方来财!四面花开!心想事成!
赋散文诗,记之。分享我对二月二深深的感触和铭心刻骨的记忆。
《二月二》
★ 杨浩然
小时候,出了正月十五,最期盼的一个节,就是二月二了。
那时,人的日子苦,而甜的记忆,便格外让人神驰。
我的儿时,二月二就被甜香脆的糖豆与父亲拍簸萁打囤的记忆所填满。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
雨水之后,惊蛰之前,农历的二月二,龙角星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古人称之为“龙抬头”,古语云“龙不抬头天不语”。
没有雨水,农耕就没有收获,这是古人祈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美好期望。
为了纳吉,二月二这天,各地都有许多的风俗,有围粮囤、引田龙、理发、吃龙须面等。
旧朝时,皇上要在这天举行春祭。所以就有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来送饭,保佑百姓五谷收。
这样的民谚,是古老农耕民族的生存记忆。在低生产力水平的时代,看天吃饭的农人,期望的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就是能在无涯的岁月光阴里,找到活着的希望与寄托。
二月二,就是古人对大自然、对上苍宇宙的一种敬畏,一种期望,然后付诸以一种虔诚的仪式,或与之进行超时空的一种人神交流。
当我咀嚼着母亲做的糖豆,踩在地上灰扑的粮囤上,也有了一种生活的美好与向往,自脚下生根。
杨浩然,山东沂水人,历任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集团业务校长、北京文鑫教育写作学校校长、《传奇故事•校园作家》主编、《经典美文》执行主编等职,兼任中国教育科学院成功作文课题组执行组长、北大青少年手拉手立志成才全国作文大赛评委主任等。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故事等一千九百余篇。主编《小美文大智慧》《经典阅读》《月亮的温度》《小河轻轻对我说》《一棵小草的品格》《我和夕阳有个约》《雪与霜的记忆》《鸟儿的故乡在哪里》等文学图书二十余部,策划主编中小学作文、阅读理解、识字练字、诗词讲解等语文配套教材六百多本,三十多年来累计在全国各省市青少年报刊指导推荐点评学生作文发表一万三千多篇,个人出版小说、影视剧本、散文诗图书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