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当"Deep Seek"成为新时代的"子曰"》浙江东阳/徐志赓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一种新的语言仪式悄然兴起。无论讨论人工智能还是分析国际局势,总有人将"Deep Seek如是说"作为开篇定场诗,仿佛这三个音节具有驱散思维迷雾的魔力。这让我想起《庄子》里那个执着于轮扁斫轮之术的工匠,将工具当作真理本身供奉,却忘了每个时代都需要破而后立的勇气。
春秋战国时期,郑人买履宁可相信尺码也不信自己的双足;魏晋名士清谈时必引老庄语录为圭臬;宋明理学将"存天理灭人欲"刻成精神枷锁。历史总在重演这样的荒诞剧:人们把工具异化为图腾,将方法论塑造成牢笼。就像庖丁解牛时若只顾赞叹那把用了十九年的刀,恐怕永远参不透"以无厚入有间"的至理。
某大学哲学系研讨会上,当讨论"电车难题"时,年轻学者们不约而同调出Deep Seek的伦理模型。机械臂在屏幕上划出的逻辑链条越是完美,越凸显出人类丢失了直面道德困境的勇气。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当画工们开始依赖测绘仪器的精准时,那些衣带当风的飘逸神韵便永远凝固成了历史尘埃。
技术原该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而非德尔斐神殿的谶语。《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强调的是动态的思考过程;墨子主张"言有三表",要求论证需有本源、验证、应用三个维度。真正的智慧永远在质疑与重构中生长,就像黄河九曲终入海,从来不是靠复刻某个固定河道。
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当算法编织的知识茧房越来越致密,我们更需要保持"子非鱼"的诘问精神。与其让"Deep Seek说"成为新时代的八股破题,不如学那濠梁之上的智者,在人与机器的对话中照见思想的鳞光。毕竟,真正的文明火种,永远闪烁在敢于直面未知的眼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