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圣手写变迁,尉迟铁笔谱新篇
—— 参观农民作家赵树理故居记实
在年味正浓之时,怀揣着对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盛景的憧憬,我们宜阳文学一行五人,迎着凛冽寒风,踏上了前往山西晋城的旅程。会斌老师车技娴熟,轿车在宽阔平坦的高速路上疾驰,如离弦之箭。一路上,车厢内欢声笑语不断,妙语连珠,众人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浑然不觉路途遥远。
抵达晋城景区时,冬日暖阳高悬,驱散了些许寒意,竟有 “拂面不寒杨柳风” 的惬意。我们的游兴瞬间被点燃,只觉心旷神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尽显豪华的布政李府,其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精湛技艺。随后,我们又来到风光旖旎的九女仙湖,这里山奇水秀,宛如人间仙境。乘坐轻舟游船,缓缓飘荡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让人神清气爽。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一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让人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心中的烦恼与忧愁皆被抛诸脑后,心灵也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升华与洗礼。
时光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已至下午两点多,大家这才感到饥肠辘辘。于是,我们驱车前往晋城县城,找了一家餐馆,品尝当地美食,补充能量。用餐完毕,本打算打道回府,结束此次行程。然而,在返回途中,路边一座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的城楼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们停车驻足,仔细一看,“赵树理故居” 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瞬间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于是,我们决定进村参观,探寻这位文学巨匠的成长足迹。
刚踏入村子,我们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五颜六色、高大宽敞的彩色长廊覆盖了大街小巷,仿佛为村庄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外衣。长廊上精妙绝伦的标语,鼓舞人心,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在一座高大楼房下,一群身着艳装的男女正在意气风发地演奏中西鼓乐结合的曲艺。他们的演奏时而悠扬动听,如潺潺流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时而锣鼓喧天,似万马奔腾,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整个尉迟村沉浸在浓烈的年味之中,热闹非凡。
顺着路标指引,我们来到了由老一代革命家薄一波题写的赵树理故居。赵树理故居位于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是一座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清朝风格建筑,典型的北方农村四合院。故居坐北朝南,大门位于东南角,古朴而庄重。走进故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故居内存有赵树理生前的书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珍贵遗物,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他的回忆,诉说着他的故事。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依次参观赵树理生前工作、生活和创作的各个展室。在展室中,赵树理教书育人、文学创作的蜡像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仿佛他正专注地为学生授课,或是沉浸在文学创作的世界里。那专注的神情、生动的姿态,让人不禁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眼前的蜡像就是赵树理本人,大有以假乱真之感。通过一系列的参观学习,我们对赵树理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中的敬慕之情也油然而生。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 年 9 月 24 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的,早年曾在河南笔铺当过学徒,还走村串户卖过中草药。在农村中长大的他,不仅了解农民的生活疾苦,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青年时代,他外出流浪求学,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从此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920 年,赵树理考入磕山完小,开始接受正规教育。1923 年,他从磕山完小毕业,去小学教书,但由于没有靠山,不久便被解雇。父亲为了让他有更好的发展,向地主借了债,送他去长治读书。1925 年夏,赵树理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在这里,他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 年春,沁水县招考小学教师,赵树理凭借优异的成绩名列魁首,被分配在薪水比较高的西关模范小学教书。然而,他的才华却引起了同行的忌妒,有人告密说他是共产党。于是,他被国民党县党部逮捕,送到省陆军监狱。在狱中,他遭受了种种磨难,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出狱后,赵树理来到太原,生活陷入困境,只能靠卖文为生。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史纪言、王中青主编的《山西党讯》文艺副刊经常登载他的稿件,他的文学才华逐渐崭露头角。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赵树理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他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愿望,用自己的笔为农民发声,创作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农村人物形象。他开创的文学 “山药蛋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赵树理的主要作品包括《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其中,《小二黑结婚》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 1943 年。小说讲述了农村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的故事,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李有才板话》发表于 1943 年,这部中篇小说通过说书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减租减息政策下农村的复杂斗争,被誉为 “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李家庄的变迁》是一部长篇小说,揭露了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动员人民参与革命斗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三里湾》发表于 1955 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生活和变革,展现了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风貌。
赵树理一生不辞劳苦,艰辛创作,为人正派,光明磊落。他始终扎根农村,心系农民,用自己的作品为农民代言,正如对联对他的评价:“坦荡正道讲真话,为民请命重勇言”。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国际声誉。
然而,在文革期间,赵树理遭到残酷迫害,于 1970 年 9 月 23 日含冤去世,终年 64 岁。但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1978 年 10 月 17 日,党中央、国务院为赵树理平反昭雪,他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人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参观完赵树理故居,已是夕阳西下。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慨,踏上了归途。一路上,大家都沉浸在对赵树理的回忆和思考中。穿越了几十座隧道后,我们回到县城时,已是万家灯火。虽然身体疲惫,但此次旅游带来的快乐却余味无穷。这次参观赵树理故居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和作家的责任。赵树理用他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