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谪仙人的理想
王惠莲
谁还没有个理想呢?就说李白吧。
我们都知道,李白以诗著称。然而有谁知道,李白的理想并不是做一个“诗仙”,或者说李白填报的人生第一志愿不是“诗仙”。不是“诗仙”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听听李白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李白在第二次漫游时期,曾写过一首寄怀诗《寄东鲁二稚子》。诗中写道:“娇女字平阳......小儿名伯禽”。本来是思念儿女的,你只管抒情就是了,为何李白要把儿女的名字写出来?原来,周公旦的儿子叫“伯禽”。周公旦是谁啊?周公旦是曾先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被誉为“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的周公啊。而李白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一个和周公儿子一样的名字,他这辈子最想干什么,最想成为什么人还用说吗?
然而李白觉得光让儿子叫“伯禽”还不够,他还须将自己的理想昭告天下。于是,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李白借寿山之口,郑重地向世人宣告,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不仅如此,李白还常常以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自比。比如在《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中,他将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再比如,在《行路难》里,他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西周开国元勋姜尚和商朝开国元勋伊尹的典故,来激励自己,纵使前路多歧难行,理想终有实现的一天。
曾经有那么两次,李白的理想差点就要实现了。一次是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召他入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以为此一去便可一展平生之志,谁料,身为翰林供奉的李白,干的却与写诗供皇上娱乐的“弄臣”无二。我们不谈李白是不是有治国之才,我们只说李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他连皇上身边的人都搞不定,若真让他治国,他能搞定波谲云诡的官场吗?搞不好也和此次入京一样,末了落得个被谗,“赐金放还”。
李白第二次实现理想的机会,是安禄山起兵造反那年,被永王李璘聘请到幕下当僚佐。不想李璘在权斗中失败,李白险被处斩,后被流放夜郎。
这两次试图报国的失败经历,对李白的打击不可谓不大。然则,李白就是李白,尽管也有苦闷、彷徨发泄牢骚和不满的时候,但他安邦济民的志向始终不泯。天宝三载(744年),都“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了,他还在《梁园吟》中以谢安“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自期;天宝十一年(752年),都过了知天命的年岁了,还在《将进酒》中高喊“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就像一个永不言败的斗士,期待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一天的到来。
遗憾的是,一直到死,李白都没有等来这一天。
值得欣慰的是,李白还有第二志愿。他将他的第二志愿“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写进了《古风·其一》。在这首诗中,李白自比孔子,他明确表示愿在有生之年,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并将这首诗冠在了《李白诗全集》卷首。这第二志愿在李白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它不仅实现了,而且还在中国诗歌史上树起了一座至今都无人能越的高峰。
这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盛唐政坛少了一个治国的李白,中华诗坛有了一个可爱的“诗仙”。
一生都在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李白,最终以诗歌辉映千古,是幸还是不幸?
这像不像我们今天的人,理想虽未如愿,但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不也是一种成功么?
谪仙人的理想
王惠莲
谁还没有个理想呢?就说李白吧。
我们都知道,李白以诗著称。然而有谁知道,李白的理想并不是做一个“诗仙”,或者说李白填报的人生第一志愿不是“诗仙”。不是“诗仙”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听听李白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李白在第二次漫游时期,曾写过一首寄怀诗《寄东鲁二稚子》。诗中写道:“娇女字平阳......小儿名伯禽”。本来是思念儿女的,你只管抒情就是了,为何李白要把儿女的名字写出来?原来,周公旦的儿子叫“伯禽”。周公旦是谁啊?周公旦是曾先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被誉为“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的周公啊。而李白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一个和周公儿子一样的名字,他这辈子最想干什么,最想成为什么人还用说吗?
然而李白觉得光让儿子叫“伯禽”还不够,他还须将自己的理想昭告天下。于是,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李白借寿山之口,郑重地向世人宣告,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不仅如此,李白还常常以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自比。比如在《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中,他将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再比如,在《行路难》里,他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西周开国元勋姜尚和商朝开国元勋伊尹的典故,来激励自己,纵使前路多歧难行,理想终有实现的一天。
曾经有那么两次,李白的理想差点就要实现了。一次是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召他入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以为此一去便可一展平生之志,谁料,身为翰林供奉的李白,干的却与写诗供皇上娱乐的“弄臣”无二。我们不谈李白是不是有治国之才,我们只说李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他连皇上身边的人都搞不定,若真让他治国,他能搞定波谲云诡的官场吗?搞不好也和此次入京一样,末了落得个被谗,“赐金放还”。
李白第二次实现理想的机会,是安禄山起兵造反那年,被永王李璘聘请到幕下当僚佐。不想李璘在权斗中失败,李白险被处斩,后被流放夜郎。
这两次试图报国的失败经历,对李白的打击不可谓不大。然则,李白就是李白,尽管也有苦闷、彷徨发泄牢骚和不满的时候,但他安邦济民的志向始终不泯。天宝三载(744年),都“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了,他还在《梁园吟》中以谢安“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自期;天宝十一年(752年),都过了知天命的年岁了,还在《将进酒》中高喊“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就像一个永不言败的斗士,期待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一天的到来。
遗憾的是,一直到死,李白都没有等来这一天。
值得欣慰的是,李白还有第二志愿。他将他的第二志愿“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写进了《古风·其一》。在这首诗中,李白自比孔子,他明确表示愿在有生之年,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并将这首诗冠在了《李白诗全集》卷首。这第二志愿在李白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它不仅实现了,而且还在中国诗歌史上树起了一座至今都无人能越的高峰。
这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盛唐政坛少了一个治国的李白,中华诗坛有了一个可爱的“诗仙”。
一生都在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李白,最终以诗歌辉映千古,是幸还是不幸?
这像不像我们今天的人,理想虽未如愿,但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不也是一种成功么?

个人简介
王惠莲,河南省开封市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2004年移居美国,现居美国旧金山湾区。已在美国中文报刊和国内报刊及网络发表数十篇散文随笔,作品曾在美国、香港和大陆获奖。海外文轩作家协会终身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