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说 花 朝 节
文稿整理:成振林/陕西宝鸡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这一天,家家都会祭花神,闺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笺,取了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还要到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正月的花神是柳梦梅,二月的是杨贵妃。
一、花朝节的起源
花朝节在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的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世界上像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古代的农耕、鱼猎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才越能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的。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书也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
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
二、花朝节的历史发展
花朝节在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到了明、清时期,花朝节仍为文人雅士们时常提及,如明末文学家袁宏道在其《满井游记》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这样的文字。
乾隆年间的进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风江口望采石太白楼,咫尺不得上》一诗中,也有“今朝花朝无一花,今夕月夕亦无月”这样的诗句。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我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三、花朝节习俗
1、【祝神庙会】
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它的就不仅仅限于花农了,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长江三角洲一带多有花神庙,旧时吴越花农家还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许多地方,不少农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以祝神禧,东北一带还讲究用素馔来供奉。
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通常是由十二伶优分扮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诗,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花神的感情。人们纷至沓来,就此形成庙会。这天夜里,要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以延伸娱神活动。
2、【游春扑蝶】
古时,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赏花之余,饮酒作乐,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纵观二三月间的传统佳节会发现,这一时期会有一系列游春的节日——春节拉开了迎春的序幕,花朝节前后构成游春的高潮。撰有名剧《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写有竹枝词形容花朝踏青归来的盛况:“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宋时开封一带的花朝曾流行“扑蝶会”,是当时民间颇有趣味的游艺活动。
3、【祭祀劝农】
在很多地方,“花朝节”还要举行祭日活动,祭日与祭月都是古代帝王的祭祀礼制,但是规定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这是表达感恩天地阴阳造化给人类的恩赐。
4、【晒种祈丰】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酝酿之际,家家摊晒各类种子,据说要凑其“百样种子”,以祈丰收。预卜的方法很简单:是日忌雨,晴则带来百物丰熟的吉兆。
5、 【插花簪花】
“花朝节”这天,民间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如明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
6、【制作花糕】
唐代的节日文化与饮食文化都十分发达。据传武则天嗜花,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这种糕有着花瓣的馥郁和谷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宫廷坊上一时分外流行。
7、【“赏红”】
家家户户剪红绸条之类的丝条挂于花木上,为花祝寿,叫做赏红,有祝花木繁盛,人寿年丰的含义。清顾禄《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条也言:“(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铸鼎余闻》卷四引《昆山新阳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
8、【“赶花会”】
花会上有花木销售,还有娱乐演出,人们在购买花卉之时,欣赏各种杂耍演出,其乐无穷。
9、 【踏青】
以春分(二月出头)为踏青的开始,十五为高潮,到清明为尾声。立春,大气回暖,有春的气象,但花草并未发芽。春分,草芽等草菜类开始生长,花朝,百花开始发芽;上巳,花开到成熟期;清明,树花都以发展成熟,万物清明,桃红柳绿。
四、花朝节意义
中国是花的国度,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花朝节主要是弘扬传统文化。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就是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吴自枚在《梦粱录》中对当时杭州一带的花朝节盛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花朝节这天,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这天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
明代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到了清代,花朝节又有“赏红”之俗,有诗云:“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正是此俗的写实。众多的花农花贩,于此日会集花神庙前,杀牲供果以祝神诞,或演戏文娱神,引得成群结队的游客前来观看,形成热闹的庙会场景。好事者或择园亭胜地举办 “斗花会”、“扑蝶会”,或于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
《清稗类钞》中也载有慈禧太后于花朝节到颐和园剪彩系花,观看“演花神庆寿事”的记述。古代的花朝节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这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近两年,富起来的中国人在学习、工作之余,种花、养花、赏花已蔚然成风,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像“花朝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也在悄悄的恢复。
首先,是各地爱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自发的恢复传统的花朝节活动。后来影响到一些著名景区,像杭州西溪湿地景区从201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花朝节活动。
共2805字 2025年3月1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