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作者:张顺富

心泰身宁是归处
——读《美丽查干湖》
徐 凝
记得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吐露了他”无家可归”的苦闷感:“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从来就没有全心全意地属于一块土地或一个国家,属于我的朋友或甚至我的家庭。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种莫可名状的距离并且需要回到自己的内心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有时候,这种孤寂感是很痛苦的……”。
由此可见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寻找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之情是何等迫切!何等热烈!
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物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铁、飞机和私家车多样的交通工具让“天涯若比邻”,山珍海味成为百姓家餐桌上的常菜……富足的物质生活本该让人内心满足、惬意,但是恰恰相反,太多人的内心常被“空荡荡”和烦闷感弥漫,让人有一种想跑到山村僻静处闻泥土气息,听蛙声一片的冲动,这是一种寻找生命之根的冲动,一种寻找内心归宿感的冲动。
读罢张顺富先《美丽查干湖》一书后,这种冲动有了"着落",心态变得宁静,平和。
一、美丽的精神家园
张顺富先生已年近古稀,本该是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之年,但是他笔耕不辍于他的精神家园。
记得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精神漂泊记》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张顺富先生思想活跃、沉浸于他的家乡一一美丽查干湖。
他的文笔不囿于家乡四季的独特美景,不囿于风土人情,不囿于餐桌美食,他更乐道于他的童年趣事。
比如《蝈蝈》一文,抓蝈蝈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抓蝈蝈时,我们几个小朋友都静静地蹲在草丛里,耐心等待蝈蝈的歌声响起时,才能循着歌声响起之处寻觅蝈蝈的足迹。
蝈蝈在草丛中行动敏捷,听到点动静,歌声便戛然而止,迅速躲藏起来。我们凭借眼力、耳力、判断力和经验,在蝈蝈歌唱地方两米之内寻找。为了抓到全须全尾的蝈蝈,我们相互传授着经验和技巧……”。
细心的观察,栩栩如生的描绘,让读者感觉回到了童年,焕起了读者的童心童趣。美好的趣事虽然成为过往,但却让作家拥有了一个充实的精神家园。
二、情源于心,感染于人
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张顺富先生笔下的每一篇文章,文章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件事中的每一个细节,给人的感觉不是他在刻意写文章,是心法自然,率性而为。我们跟着张顺富先生的思路走,跟着他的经历行,仿佛畅游在他过往的现实世界与当今的精神家园。倘若没有他对家乡满满的爱,是描绘不出这些有温度、有灵性、有感情的一幅幅生动画面的。
三、大俗即大雅
《美丽查干湖》一书虽然紧扣查干湖,但内容丰富,雅俗共赏。例如《铁锅炖鱼》一文,‘’……大转桌上来了大胖头鱼,宴会桌上主持人首先邀请主宾剪彩。主宾先动筷子,把鱼眼珠子夹起来,给宴席上的主要人物,表示高看一眼;接着又夹起大胖头鱼脸,给左右两边的客人,示为左膀右臂;再把鱼子送给同桌的年轻人,寓意生生不息,前途无量;接着又把鱼肚子肉送给同桌女客人,喻为富贵生芳。
主宾分配完后,主人提议干杯!干杯后,以大胖头鱼头为标志,鱼头转到哪位客人那儿,哪位客人敬酒”。一个看似平常的聚餐升华到了文化定位,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查干湖铁锅炖鱼,在平凡的宴席瞬间成了大雅之举。
整书语言上,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手法运用铺叙手法,率口而出,不求含蓄、雕琢,但也是情寓其中,俗中带雅。
比如《燕子》一文。‘’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查干湖畔燕子个个练得羽翼强壮。它们经常在电线上聚会,几百米的电线上,成百上千的燕子站在上面,望不到边。燕子要回南方过冬了,临走前的半个月,它们开会的次数也越加频繁,可能是进行回程前的嘱托,抑或部署安排,因为当年生的小燕子,不知回归南方的路途遥远和艰辛,老燕子要谆谆教导‘’。
行文用平实的语言叙述燕子南飞前的准备。用了“开会” “嘱托” ”谆谆教导”等拟人修辞手法,遵重自然,感情真挚,可谓俗不掩雅。
掩卷思忖:一幕幕真实的画面,一件件鲜活的往事,是作者的爱抚,使他的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他丰满的精神家园。读者在作者回忆、讲述的往事中,获得了当时并不具有的意义:心态身宁才是归处。
作者:徐凝2024年12月26日
写于内蒙古突泉县

【作者简历:徐凝,笔名紫凝,内蒙古突泉县一中高级教师,《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武汉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特约撰稿人。】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