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贫困中的温暖—我的童年故事
文/赵建平/陕西
童年,仿若一首悠扬的童谣,于岁月的幽深处低吟浅唱;童年,宛如一帧泛黄的旧照片,尽管已显斑驳,却满满承载着无尽的温暖与眷恋。那些被时光用心珍藏的记忆,恰似深埋于心底的陈年老酿,在岁月的层层沉淀里,变得愈加香醇。
七十年代中期,贫困如影随形,笼罩着我们的生活。我家,是那众多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家庭之一,“赤字户”的标签,如同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横亘在我们与美好生活之间。每到生产队年终决算时,看着那刺眼的“赤字”,一家人总是无可奈何。一年的辛勤劳作,换来的却是还不完赤字帐户,分不到生活所需的粮、油、钱和布证。即便生产队偶尔的照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对于改善家境而言,无异于隔靴搔痒,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家的劳动力少,父母两人的劳动工分要养活没有劳动力的我们兄妹四人和我奶(农村人叫婆)。我的父母的艰难困苦是多么的难熬和艰辛。
艰苦的环境下,为人厚道的老大哥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放弃了本应能成为人生转折的恢复高考的机会,毅然辍学,在鲁桥大队砖瓦窑找了一份烧窑、出窑、搬砖的苦力活,目的只有一个——“还账”,想要早日帮家里摘掉赤子贫困户这顶帽子,使一家人年终能多分点生产队发的各项生活补贴。砖瓦窑的工作全靠力气,没力气根本干不了,而烧窑还是个技术活。大哥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一手好钢笔字,从众苦力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砖瓦窑工种——“烧窑”和“记工时”。这两个活,一个需要专业技术,一窑砖烧得好坏全看烧窑工的专业技术,所以窑厂对烧窑工既要求有责任心,还要有文化。大哥是老三届,具备这个条件,于是他在大队窑厂的工种便稳定了下来,这极大地减轻了我们家庭的赤子贫困的压力。后来,为了赚更多工分,早日让家里脱贫,摘掉赤子贫困户的帽子,他和窑上的几个工人干起了“包窑”的活。所谓包窑,就是将一窑砖包给他们几个人干,从运泥坯,到点火烧窑,再到出窑(搬砖),这样每个人就能多挣些工分。这活儿又累又苦,承担的风险也很大,万一哪个环节出问题,烧出的砖质量有问题,那就白干了。好在大哥心细且吃苦耐劳,不但从未失误,反而越烧越好。砖瓦窑的苦和累,大哥从未抱怨过。他凭借自己的忠厚老实和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学徒工到烧窑工人,大哥身份的转变,是他努力改变家庭命运的见证。每次大哥回家,我总会飞奔过去,紧紧抱住他的脖子转圈圈。浓浓的亲情,问不完的话。那个亲妮度,就像窑厂中温暖的炉火,浓度与温度愈发亲密。
在艰苦的环境当中,为人十分厚道的老大哥当仁不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舍弃了本可能成为人生转折点的恢复高考的机会,决然辍学,来到鲁桥大队的砖瓦窑寻得一份烧窑、出窑、搬砖的苦力活计,他只有一个目的——“还账”,期望能够早日帮助家里摆脱赤贫户的帽子,使一家人年终时可以多分得一些生产队发放的各类生活补贴。
砖瓦窑的工作纯粹依靠力气,没力气根本就做不了,并且烧窑还是个技术活。大哥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众多苦力活当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砖瓦窑工种——“烧窑”和“记工时”。这两项工作,其中烧窑需要专业技术,一窑砖烧制得好坏全取决于烧窑工的专业技术,所以窑厂对烧窑工既要求有责任心,又得有文化知识。大哥是老三届,刚好符合这个条件,于是他在大队窑厂的工种就稳定下来了,这大大减轻了我们家中赤贫的压力。
后来,为了赚取更多的工分,尽早让家里脱掉赤贫户的帽子,他和窑上的几个工人干起了“包窑”的活儿。所谓“包窑”,就是把一窑砖的整个流程包给他们几个人去做,从运送泥坯,到点火烧窑,再到出窑(搬砖),这样每个人就能多挣些工分了。这活儿又苦又累,而且承担的风险也非常大,万一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烧出来的砖质量不合格,那就白忙活了。幸运的是大哥心思细腻而且吃苦耐劳,不但从未出过差错,烧窑技术反而日益精湛。
砖瓦窑的辛苦劳累,大哥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凭借着自己的忠厚老实和一手好字,逐渐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从学徒工到烧窑工人,大哥身份的转变,见证了他努力改变家庭命运的过程。每次大哥回家,我都会飞奔过去,紧紧抱住他的脖子转圈圈,那股浓浓的亲情,有着说不完的话。那份亲昵劲儿,就好似窑厂中温暖的炉火,亲密度和热度都愈发浓烈。
我的奶奶(农村人称作婆),是我童年时期最温暖的港湾。她身体欠佳,常年被病痛所折磨。父母整天都在田间辛勤劳作,大姐和二哥则忙于学业,于是,照顾婆的担子便落在了我的肩上。婆肚子痛的时候,总会把我唤到炕边的小四方桌旁。她的眼神里盈满温柔与期待,轻声说道:“给婆揉揉肚子,婆给你留了个好东西呢。”那时的我虽然贪玩,可一听到婆的呼唤,总会马上放弃正在门外与小伙伴玩得正尽兴的游戏,毫不犹豫地飞奔到婆睡觉的房子炕前,然后爬上炕给婆揉肚子。偶尔也会坐在炕旁的小桌子边,用小脚丫给她揉肚子。这时,时不时会从外面传来小伙伴们的呼喊声:“快,好了没有,轮到你了。”每当听到这些催促声,婆就会说道:“好了,我的娃,出去玩吧。”在我的记忆里,婆身材高挑却又十分瘦弱。她脾气不太好,但心地特别善良。她为人很仗义,这一点从父亲身上就能看到婆的影子。她热情好客,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好像是在给自己干活一样。婆的父亲,留下了一些偏药方子,治疗妇科病、火罐针灸、根治流鼻血的秘方,婆曾用来给村里很多人治疗过,效果很神奇,都是一次根治不再复发,而且她从来没收过钱。儿时的我虽然贪玩,但和婆相处得极为融洽。有一次给婆揉完肚子之后,婆从枕头下慢慢地拿出一个用手帕包裹的圆形物件,小声叮嘱道:“别让人看见了。”然后递给我并说这是给我的。我满心好奇地打开,一个鸡蛋出现在眼前。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鸡蛋是何等珍贵啊!至今这一幕还时常在我的记忆里浮现。后来我才知道,那鸡蛋是父亲在外面辛苦劳作时不知在那里搞到的,舍不得吃,省下来孝敬婆的,而婆也不舍得吃,就悄悄藏了起来,悄悄给我吃。婆对我的爱,既是隔代亲的血缘之爱,又是一种偏爱。年纪小小的我,白天时常陪伴在婆身边照顾她。她的爱如同无声的细雨,滋润了着我幼小的心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七十年代中后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神州大地。然而,我家的贫困状况,却没有因为时代的变革而迅速改变。
我家斜对面,村里的“红幼班”成立了。这里旋即成了孩子们在村里的聚集地,我也满心欢喜地加入进去,却没料到,这里竟成了我童年记忆里的一道伤疤。在红幼班,家庭经济条件成了划分等级的标准。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可以坐在前排,尽情地享受着老师的关爱;而我呢,因为家境贫寒,不但没有座位,就算有时候有,也只能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不敢去坐。那一刻,自卑就像藤蔓一样在我的心中迅速滋生蔓延开来,刺痛着我的内心。我开始对去红幼班上学产生抵触心理,甚至还滋生出厌学、逃学的情绪。
厌学逃学的念头一点点化作行动,这都被我的父亲看在眼里。那天,当我又一次说不想去红幼班上学的时候,父亲的怒火一下子就爆发了。他平日里在农业社负责管理牲畜,当时,他手中的马鞭落在了我幼小的脊背上时。那种刺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落在了内心深处。我满心地委屈,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一个劲儿地向北边狂奔。躲在了街道西街五七中学门口那堵大墙的墙角之下。我缩在那里,眼泪不停地流,心中装满了对贫困的怨恨。大姐是最懂我的人。她在五七中学的门口找到了我。见我满脸泪水、一副狼狈的模样,大姐的眼眶发红了。她紧紧地搂住我,轻声地安抚:“不怕。”我在她的怀里,哭诉着自己在红幼班的遭遇。大姐听完之后,和我共同的哭泣,大姐的泪清淅的告诉我,我和姐都是穷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受到的岐视在那个年代是时空见贯的事情……。她从兜里拿出仅有的几分钱,在黎瓜摊上买了一个梨瓜。她把梨瓜分成了两半,一半递给了我,另一半自己拿着。姐弟两目相视在那个时刻,梨瓜的清甜,与大姐的关爱交融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姐弟情深中温暖。
厌学逃学的想法渐渐付诸行动,这一切都被父亲看在眼里。那天,当我再一次表示不想去红幼班上学时,父亲的怒火瞬间爆发了。他平日里在农业社负责管理牲畜,那时,他手中的马鞭落在了我幼小的背上。那种刺痛,不光是身体上的,更是直达内心深处的。我满心委屈,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一个劲儿地往北狂奔,躲到了街道西街五七中学门口那堵大墙的墙角下。我蜷缩在那儿,眼泪不停地流,心中满是对贫困的怨恨。
大姐是最懂我的人。她在五七中学门口找到了我,看到我满脸泪水、狼狈不堪的样子,大姐的眼眶红了。她紧紧搂住我,轻声安抚道:“不怕。”我在她怀里哭诉着自己在红幼班的遭遇。大姐听完后,陪着我一起哭了。大姐的泪水清晰地告诉我,我和她都是穷人的孩子,在那个年代,穷人的孩子受到歧视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她从兜里拿出仅有的几分钱,在卖梨瓜的摊上买了一个梨瓜,把梨瓜分成两半,一半递给我,另一半自己拿着。姐弟俩对视的那一刻,梨瓜的清甜与大姐的关爱交融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姐弟情深所带来的温暖。
父亲得知我逃学的真正原因后,沉默了许久。他好长一段时间在家中都是沉默,很少说话我从他的眼神中仿佛能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在他那泛红的眼睛背后,有着许多的无奈。但他又好像一直外于一种思索当中……。父亲为人仗义、豪爽,就像奶奶一样,脾气不太好,但心地十分善良,他是个“大孝子”……。父亲对我的教育,都是我从他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中看到的。他从未被困难吓倒,一生都在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他坚强的毅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创新思维,对我而言都是赐予我能量的最好教育。此后,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一直体现在他带领我们这个家努力摆脱贫困的创新劳作中,以及他对我们兄妹四人那充满爱的包容上。
童年的经历,如同一场漫长的旅程,有风雨,也有阳光。贫困,让我过早地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而家人的爱,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那些在困境中感受到的温暖,那些因为挫折而产生的成长,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它不仅让我学会了珍惜,更让我懂得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爱,就有希望。如今,每当回忆起童年,那些画面依然清晰如昨,它们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2025年2月27晚,随笔!
作者简介:赵建平,1969年7月10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人。三原鼎鑫文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喜欢旅游研学,古典文学,阅读,热公益事业,现任三原慈善协会理事,三原文化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三原散文创作基地读书会会长,三原全民阅读协会公益推广人,全国摆渡船阅读三原推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