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南园,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我家屋后曾经有个竹园。竹园不大,但竹子长得很茂盛,郁郁葱葱,吸引了各种鸟儿在里面筑巢嬉戏。每天早晨,竹林里的鸟就会准时开始唱歌,独唱、合唱、对唱各种唱法,或婉转,或粗犷,高低起伏,交相呼应,把南园渲染得热闹无比。
记得七八岁时,我与大哥家三个小孩每天从大卢村学校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书包一甩,钻到竹园寻鸟窝,捉迷藏,竹园几乎成了我们儿时的游乐场。
夏秋交替时节,是各种鸟做窝孵蛋、生儿育女的旺期。一次,我在竹园东北角寻到了一个鸟窝,离地面约一人高,心想这么矮的鸟窝怎么没有被人发现?正在暗自纳闷时,身上被什么东西拽住了,听声音感觉不妙,直觉告诉我,衣服被枣树刺扎到了,凭经验,这时绝对不能慌,枣树刺又尖很硬,硬拽是拽不下来的,只有顺着刺的方向将身子往后退,然后用力折断枣树枝,打开一条通道后,慢慢往鸟窝靠近,脚一垫,头一伸,手一摸,圆圆的鸟巢里齐刷刷的排列着6只肉乎乎的小鸟,肚子大大的,还没开眼,好可爱,小鸟听到声音还以为是鸟妈妈回来了,个个伸展着翅膀,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看到一个个可爱的小肉鸟,既不会跑,又不会飞,现在不好玩,不如等小鸟羽毛长齐了再来捉,但又放心不下,怕被侄子他们抢先抓去。于是,便主动向他们公开“秘密”并约定,这是我发现的,不准他们去抢我的小鸟。毕竟我们家是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仁义礼智信”的启蒙教育,大家都能自觉地信守诺言。
就这样,我每天都要到竹园看望小鸟,又过了二十来天,忽然看见小鸟站在鸟窝的沿口向上跃动着翅膀,感觉小鸟要飞出窝了,如再不把它们捉了,就有可能飞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将6只小鸟抓进了我自己做的鸟笼里。从此,我每天一大早都要到野外捉小虫喂小鸟,鞋和裤管全被露水打湿。
一天中午,我把小鸟放在饭桌上去房里拿鸟食,眨眼功夫,听得小鸟一阵狂叫,我赶紧出来一看,天哪,6只小鸟竟被家里的大花猫三下五除二咬死了3只。多残忍呀,鲜活的小生命就这样没有了,都怪我,如果我不把它们抓回来,他们也不会残遭毒手,于是,我把剩下的3只小鸟全都放飞了,此后,我再也没有掏过鸟窝。
我家的竹园成了我心灵的一片净土。每当心情烦闷或是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就独自走到这片静谧的竹园,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又让我心生欢喜。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什么秘密,又似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87岁的大哥告诉我,南园的竹子叫刚竹,为禾本科中药材,以根、果实入药。能袪风热,通经络,止血,主治风热咳嗽,气喘,四肢顽痹,筋骨疼痛,妇女血崩等病证。民国初期,爷爷到镇江茅山还愿,道长得知我爷爷“割股奉亲”的孝行后,很感动。他说,清末以来战火连绵,茅山道教宫观庙宇多遭焚毁,连花草树木都不放过。观内有几十棵刚竹,我们留作也没用,你们是中医世家,又在江北僻远农村,挖回去种植,可以治病救人,普度众生。
印象中,1979年我考到武宁乡中学,后来回到南园就发现屋后的竹子越来稀少,有的竹子还正开着花。就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说,竹子不是年年开花,一生只开一次花。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竹子开花,马上搬家”,意味着只要开花,竹子就要死了。当时感到很神奇,后来才知道,竹子也有一定的生长周期,一般60年左右,这样说来,也就无需大惊小怪,一切只是生命的正常代谢罢了。
重建南园后,为了忘却的记念,我56岁那年,从淘宝上购买了56棵金镶玉竹栽在了南园的门前与屋后。几年来,竹子已经长到2米多高,放眼望去,如根根金条上镶嵌着块块碧玉,其竿色美丽,微风吹过,唰唰之声不绝于耳,与整个南园构成了一首美妙的自然交响曲,让人心旷神怡。
老家的竹园不仅是我的休憩之地,更是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学会了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生命的节奏,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宁静,懂得了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每当夜幕降临,我都会习惯地慢步于老家的竹园,无论走到哪里,老家的竹园在我心中就是永远的避风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