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二月二,龙抬头”
编者/李咸化(山东济南)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句古老的民谣,描绘出“二月二,龙抬头”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好祈愿。这一节日历史悠久,其来历、民俗民风与饮食讲究,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节日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源自古老的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的恒星划分成二十八个星宿,称为“二十八宿”,并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命名。其中,青龙七宿被视为龙的象征。
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宛如龙抬头。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农事活动的关键节点。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人们将龙视为掌管云雨的神灵,认为龙抬头意味着风调雨顺,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逐渐形成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并围绕它产生了诸多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
此外,“二月二,龙抬头”还与一则传说相关。相传,武则天称帝后,惹恼了玉皇大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然而,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心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并立碑宣称:“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为了拯救玉龙,百姓们四处寻找金豆开花的办法。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晾晒玉米种子时,突然发现玉米籽粒金黄金黄的,很像金豆。于是,大家想了个办法,把玉米炒开花,就如同金豆开花一般。百姓们纷纷把炒好的玉米供在院子里,玉帝见金豆开花了,只好赦免了玉龙,玉龙再次腾空而起,行云布雨,滋润大地。从此,民间就有了二月二炒玉米的习俗,后来逐步演化到炒豆子及其它炒货,同时也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二、民俗民风
(一)、剃龙头
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民间素有“剃龙头”的习俗。人们认为在这一天理发,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所以,每到二月二这一天,理发店常常人满为患。
(二)、引龙回
这一习俗多在北方地区流行。清晨,人们会从井边或河边开始,用草木灰沿着墙根、水道等蜿蜒撒到家中的水缸旁,灰线宛如一条巨龙,寓意着将龙引入家中,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消灾降福。同时,为了避免打扰到引回家的龙,这一天人们还会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的眼睛。
(三),祭社神
二月二正值春耕即将开始之际,人们祭祀社神,以祈求土地肥沃、五谷丰登。社神即土地神,在古代,每个村庄都有社庙即土地庙。祭祀时,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举行庄严的仪式,表达对土地的感恩与敬畏之情。祭社神的活动不仅是一种信仰的表达,也增强了村落的凝聚力,大家借此机会交流互动,共同展望新一年的丰收。
二,饮食讲究
(一),吃龙食
二月二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这些食物的命名,既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又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春饼为例,薄而圆的春饼,如同龙身上的鳞片,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如鳞片般有序且美好。人们会在春饼中卷入各种时令蔬菜和肉类,丰富的口感象征着生活的多姿多彩。
(二),吃猪头肉
在不少地方,二月二有吃猪头肉的习俗。过去,猪头一般在腊月就被腌制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腌制,到了二月二正好拿出来食用。猪头肉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吃猪头肉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的猪头肉经过腌制后风味独特,另一方面,猪在农耕社会是财富的象征,吃猪头肉也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富足。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古老的节日,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在现代社会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无论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还是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让我们在感受传统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乙巳蛇年二月初二辑录于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