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深厚的清明节
一一骆忠学
“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署连;秋署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们的先祖对每个节气名称的修辞和表达,都十分讲究。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特殊节点,是所有节日里气候最好的,却被人们喻为“魂断最是春来日,一起弹泪过清明。”是因与其它节日大都团圆喜庆的气氛不同,多了一份凄切、惆怅和厚重,有着独特逻辑的约定俗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涵义,成为节气与节日的民俗大节,是认祖归宗的孝心之日,是滋润生命、激发生命能量的节日,是不以时间转移而淡漠的节日,为全民族一直遵守、坚持和崇尚的传统道德与民族伦理。
树高千尺定有根,薪火相传必有魂。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而成的怀古、怀旧、怀乡、怀念先祖前贤的节日。民间又称为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其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节日两大内涵,又兼备伤感与欢乐两重情感。它是民风、是民情、是文化,更是孝心、道义和责任。
千年清明,清明千年。清明节是我国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以“农事生产”“祭祖怀远”“踏青祈福”为核心内容,涌动的是人们共通的情感,是古今不变的思念,是融入国人血脉的信念,饱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其“感恩”“传承”“立德”的主题,反映出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理解与追求,以及重视民族精神传承的文化心理。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淮南子》里说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止。”《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浄,古谓之清明。”阳春三月,春草复生,细花吐蕊,鸟语花香,大地生机勃勃,到处呈现出风光清新明丽的景象。农谚则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这时时令的农人会穿梭忙碌起来,在田地里播种丰收的希望,留下一个个春天的故事。清明属于春天。人们更不忘在一年最美好的季节扫墓祭祖,追念祖先,缅怀先烈,寄托悠悠哀思,铭记过往,湿润心灵,感悟精神,光前裕后,以启迪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宗族记忆,增进家庭成员的亲和力、凝聚力、归属感和认同感。
宋人吳惟信笔下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和程颢笔下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些广为流传的清明诗则道说的是清明又一种景象与情感,即一段回归和亲近自然,探春、寻春、访春、赏春、品春的欢乐时光。人们在春风拂面、满眼是綠、四处溢香的明媚春日,在与自然的呼应交融里,领略生机盎然的多彩春光,健体明志,拓宽人生体验,重塑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把握当下,着着未来,心怀美好,其带来的收获会远远超越过赏景观光的局限,实现了孝道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以及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延续和增强。
习俗因传承而生生不息,文化因赓续而代代弘扬。中华儿女的祖先崇拜根深蒂固。“清明到,儿女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们在这个饮水思源、敬祖尊贤、感悟和接续民族精神的庄重、感恩、肃穆的节日,有提醒、有关爱、有劝导、有呼唤,更有督促和警示,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与感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我们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通过岁岁清明节的一次次洗礼和铭记,得到了集中体现和发扬;人们在感恩祖先对家庭与社会的贡献中,浓厚了亲人间的情感与宗族意识。这种对祖先的感恩,对孝道的感知、传递和继承,使得“家国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孝心一开,百善皆开。”炎黄子女从敬祖先、祭先贤,到爱其家庭,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进而不断获得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力量。
清明节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都是我们民族情感的投射,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它们承载了太多的文化诉求、情感寄托与心灵精神的追崇。而精神本身就是活力、动力、生命力的象征,它是一种奋进的力量,一种高昂的激情,一种向上的状态,一种振兴中华的爱国报国卫国之志。
清明常在,家国常青。清明节让华夏民族的香火愈燃愈旺,也向世界展示着炎黄子孙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和代代弘扬。清明文化已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它独特的寓意与戏曲舞台上《岳母刺字》里讲的忠、《苏武牧羊》里讲的节、《清风亭》里讲的孝、《义薄云天》里讲关羽的义,都是民族文化里的魂,是民族基因与精神命脉,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照亮着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身为华夏儿女,愿人人不忘根本,肩负使命,重本务本,继承和弘扬清明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美德,祈福未来,同心同德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骆忠学,先后任职于长安县直机关党委、区人社局原调研员、老龄办原主任、老科协原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