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孟子曰: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国泰在“三乐”的基础上,丰富了其内涵,提出了创新教育的“五乐”,即: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
窃以为,孔子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乐,是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乐,是欢迎、是高兴、是快乐,亦是介绍。
“回也不改其乐”之乐,是初衷,是淡定平和的心态。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之乐。是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乐于学习的心态。
所以,孔子之乐,是高兴向上欢乐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学习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孟子倡导君子有三乐,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
“三乐”之乐,为快乐,高兴的意思,亦是一种向上的心态。
孟国泰在继承先人“三乐”的基础上,并发扬丰富为“五乐”——
体乐:体质良好、体格健全、体重均衡、体态优雅、体魄魁梧。
情乐:志向远大、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性格迷人、气质高雅。
智乐:观察敏锐、注意集中、记忆快准、思维灵动、想象宽广。
创乐:勤于实践、个性鲜活、有所创造、不断创新、人格独立。
和乐:和气和睦、和谐和平、和真和善、和美和畅,和分和合。
孟国泰先生的“五乐”,主要是面向每一个人,面向教育教学,其内涵,并不是“快乐教育”。学习本是一个艰辛的劳动,不付出辛苦,何来优异成绩。所以,有的教育观点认为“快乐教育”是国外愚我的教育理念。
而孟国泰先生倡导的“五乐”,是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严谨高效的治学理念,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综上所述,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乐”的境界,孟国泰又传承发扬了孟子的“三乐”思想,并践行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其精神内涵,均是强调乐观向上积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传承,是社会发展的根源,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作者简介
王德增,笔名心境的颜色,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曾供职于微山县教育局教研室。曾任微山县作协副主席、《微山湖》文学艺术主编。著有散文集、诗集《心境的颜色》上下册。参与编撰《爱我微山》等书著多部。约五百篇散文、诗歌、游记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网站。美篇【教师交流园地】、【名人故居参观团】主持人,都市头条客户端编辑。
责编:天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