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留村:
传承与创新的乡村文化
刚刚过去的元宵佳节,信都区西北留村文化礼堂被装扮得如诗如画,灯笼高挂,彩灯闪烁,仿佛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海洋中。这里,正上演着一场由本村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的文艺盛宴,台上台下,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西北留村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集中展示,是文艺之火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见证。 一、火热现场,村民才艺大展现
随着音乐的响起,舞蹈《春满神州》拉开了演出的序幕,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服饰,轻盈起舞,宛如春天的使者,将生机与活力播撒在每一个角落。紧接着,民歌《好运来》《最炫民族风》用质朴的歌声唱出了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盛世国乐》的激昂旋律让人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国家繁荣昌盛的壮丽画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着“小李宗盛”之称的阿宗,他的出场引起了阵阵掌声。无论是外貌还是歌声,都与台 w 歌唱家李宗盛惊人地相似,仿佛李宗盛本人穿越时空,来到了现场。一首《苹果香》,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观众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萨克斯串烧的激情演奏,让现场的氛围更加热烈。而身穿孙悟空服装的演员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更是将欢乐推向了顶点,孩子们兴奋地围着“孙悟空”转圈,大人们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一刻,文化礼堂成为了欢乐的海洋,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二、文化底蕴,百年传承显辉煌
在演出现场,记者采访了正在台下观看节目的退休老支书张金中。他说,我村是个大村,文化底蕴深厚,文艺人才众多,文艺活动已有上百年传承了。
据《西北留村志》记载,清末民初,该村的文艺活动已经非常活跃,并远近闻名。有着“皮毛之乡”美称的西北留村,人们忙碌了一年,皮毛作坊见了收益,他们便按街道结成社班,春节期间布花灯、放烟花,举行社火表演。
东街的拉碌碡,南街的扭秧歌,北街的少林拳、吊大杆,中街的京、西调戏曲;后街的踩高跷,西北街的划旱船,西南街的皮影戏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皮影戏是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艺人表演时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幕布上,并配以音乐。每逢年节,全村百姓聚集在台下,仰观精彩演出。此影戏堪称西北留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停演,现已失传。班主:林清德。剪刻皮影人物像:张榜柱,李紫庆。提影兼演唱:林朝朋、任如来等。演出的剧目有《借髢髢》《卧龙岗》《西游记选场》,剧种有西调(河北梆子)、河南调(豫剧)、河南落子等。民国时参加沙河县汇演获奖,当时县长还赠送“积德兴善”金匾一块。
社火表演从正月初一演到正月十六,大街小巷每天都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三里五乡观众,为村民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历史变迁,文化礼堂见证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集体化道路的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西北留村的文艺活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社团联合起来,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乡村剧团,并选择了深受百姓喜爱的豫剧作为主打剧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剧团先后排演了多部大型舞台剧,古装戏有《武家坡》《华容道》《捉放曹》《白蛇传》等,现代戏《三月三》以及自编自导的话剧《血泪仇》《大生参军》等。其中张怀明扮演的曹操形象深入人心,其唱腔字正腔圆,表演惟妙惟肖,至今仍为村民们津津乐道。
到了六十年代,文艺活动发展到鼎盛,村里成立了豫剧团,人数多达八十余人,特别邀请县豫团名角到村指导。先后排练了《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以及现代剧《划线》《朝阳沟》等,剧团红极一时,常常被邀请到外村去演出,参加县节目汇演多次获大奖。
舞台由最初的木桩加木板搭建而成,到学校操场砖砌的土堆台子,再到村里将村中央的大水坑填平,盖起的文化礼堂,实现了从简陋到现代化的华丽转身。 四、老辈艺人,默默奉献传薪火
尽管传统艺术形式面临挑战,但西北留村并未停下文化创新的脚步。文化礼堂的多次维修与改建,不仅保留了其作为演出场所的功能,还融入了党员活动中心、小型会议室、书法展厅等多种功能,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每逢年节,拉起卷帘门,舞台便瞬间转换为表演的空间。同时,新的文艺形式也在不断涌现,拉碌碡、扭秧歌等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中得以传承,并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而像阿宗这样的文艺新星,更是以现代流行元素融合传统艺术,为西北留村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2018年,被河北省委宣传部评为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奖励叁万元。
今年 83岁的司鼓李自德说,“当年跟着老艺人张林兴学司鼓时,我才20多岁。”至今50多年过去了,老一辈艺人都已去世,作为传承人,他依然活跃在舞台幕后,为发扬和传承西北留文化默默奉献着。
西北留村的文化之火,历经百年而不息,它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艺之花将继续绽放,讲述着属于西北留村的故事,传承着那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作者简介:张清亮,男,笔名秋韵,河北邢台市人。大学学历,邢台市第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副秘书长,河北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编辑,邢台市文学学会副主席、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作品散见国家级期刊《青春期健康》《鸭绿江》《奔流》《青年文学家》《三角洲》《文学时代》以及《中国家庭报》《江海晚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邢州报》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