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耿明
编者按
为了表达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挖掘、宣传以吉林松原为主的具有全国性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文化,切实增强文艺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北方都市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决定开展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文化征文活动。
民风民俗
放泡子捕鱼
作者 张星黎
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扶余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形成了一条绵延百里,地面落差几米至几十米的特殊地貌,人们把高处的台地称为上坎,学名叫二级台地,是重要的黑土耕地。而松花江主流两岸称为下坎,有大片的草甸子,人们叫它一级台地。草甸子上有许多泡泽,有的泡子离江河很近,有的独立成形,人们在泡子上摆船捕鱼,收割芦苇和蒲草,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独特的泡子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放泡子。
剌垡子。有些泡子地势低洼,涨水时江河水漫进泡子里,水把江中的鱼带进泡子里,泡子的所有者,就想方设法地扩大泡子范围,养更多的鱼,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
想扩大泡子面积,从剌草垡子开始。一是挖深泡子边缘的深度,二是用草垡子在泡子边缘的远处垒墙,扩大泡子的面积。
春天芒种至夏季涨水之前,或是秋季,在预计扩大的泡子低洼草地处,多人配合,几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像扶犁一样在后面扶,用特制的刀具,在草地上剌出一块块深度与草根一样,像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用板锨起下来,这种长满草根的“坯”,人们叫它草垡子,是很好的垒墙材料。
垒坝墙子。沿着泡子周围低洼处,用草垡子砌起一道或几道或长或短的墙,叫坝墙子。坝墙子如果砌在原泡子四周的500米左右,泡子的水面就会扩大几千平方米。
插箔(bó,用柳条或竹篾编制的簾子)。离江面最近的泡子口,涨大水时,江水漫过坝墙子,进到泡子里,待江水欲撤未撤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箔,用木榔头,把箔拍进坝墙子前面的泥里,这样水流走时鱼不会跟着跑掉。
淌池子。放泡子前,要提前准备好淌池子。淌池子是用粗柳条编制的,形状像一个长长的撮子,前端开口,两边竖起,后端连着个鱼囤子。编淌池子时,柳条茬口要放在外面,避免鱼经过时损坏身体,影响品相。
摸箔。放泡子前,先在淌池子附近冰面上,镩出一个冰窟窿,鱼把头赤身裸体钻进冰窟窿,把箔前面全面排查一遍,看是否有被大黑鱼盗洞的地方,如果有洞,要设法堵住,否则,放泡子时,鱼群会顺着洞偷偷跑掉。摸完箔,鱼把头一钻出水面,立刻被人用大被裹起来,众人抬着大被,一路飞奔跑到网房子里烤火,以免日后落下病根。
祭江拜鱼神。一切准备停当,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就是祭江拜鱼神,这项工作有专门的人负责。准备一口无杂毛的黑猪,褪毛收拾干净,取头蹄猪尾,在供桌上摆出猪形,再摆上白酒、供果、糕点等,燃香,鱼把头带领众人三拜九叩,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江神鱼神赐福赐财,保佑平安。
放泡子。放泡子,也叫放亮子,在小雪节气以后进行。小雪以后,大地封严,冰层达到一定厚度,经过一个夏秋,鱼也长得够大够肥,经过充分的准备,把淌池子、鱼囤子固定牢实,就可以放泡子了。泡子的水面高于江面,一层层拆开坝墙子门,使水匀速流出,避免水流过大,冲垮坝墙子。最先流出的是清水,无鱼,逐渐有小鱼流出,之后有大鱼流出,小鱼大鱼经过淌池子,流进鱼囤子,有人不断地把鱼捞出来,真是鱼跃人欢,好不热闹。
待泡子放至老口,即泡子水面与地面持平时,水放不出来了,打大网的把头和泡子主人,根据放泡子的情况,商量下一步打大网的计划,双方协商或三七分成,或四六分成,泡子主人拿大头,打大网的拿小头。
放泡子是扶余县坎下民间的重要生产方式和民俗,它彰显了扶余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聪明才智,利用大自然的规律和鱼的生活习性,发展生产,取得更多的收获,不仅获得丰厚的财富,也丰富了自家的餐桌。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