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节气系列散文
【二月二 龙抬头】
作者:罗雅博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东方地平线上,便有一颗“龙角星”冉冉升起。华夏民族自古有崇拜天象一说,龙角星升,宛若神龙抬首。云雾蒸腾,兴风布雨,春雷惊醒,万物复苏,至此,雨水增多,阳气蓬发,缤纷的春天,已然显现。
远在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二月二,龙头节,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中国从唐朝就有“二月二,运高走,气高扬”之说,更有二月二放龙灯、放生、祈福开运大典等仪式。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拿回家在门前拜祭。这个习俗是比喻"迎富"之意。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能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这世上真的有龙吗?答案当然是:没有。但对中国人来说,龙的图腾一定有。早在《山海经》中,便有夏后启、句芒乘雨龙的记载,龙作为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兽,自古就寓意着祥瑞与庇护。而每年龙角星升起之时,正是农历二月初二。古人靠天吃饭,星升而春耕始,只望一眼“龙角星”,生活便有了新的奔头。
二月二习俗,二月二称为龙头节,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二月二"被定为"龙抬头"节日,同时也是土地神的诞辰。犁破新土,杨柳吐翠,风暖气和,花鸟怡情。在二月初二这日,风调雨顺,在万象更新之刻,盼望五谷丰登,可谓是一年最美好的愿景。心中有了龙的图腾,便有了底气,龙醒,春生,才有来日可期。
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人们在年前已经是收拾了头发面貌准备过节的,从整个正月开始,再不动推剪,从旧岁末盼到新年初,又从新年初盼到春天至,这才真正能如了“除旧”的愿。春日生,春龙布雨,洗去一年的陈旧,发丝落下的那一瞬间,便是新貌新生。小孩理发,出人头地,大人理发,万事遂意。即是对过去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期待,龙抬头,剃龙头,剃出一年好运气。
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所以中国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二月二,敲龙头,大仓满,小仓流”。在东北部分地区,还有于此日清晨以长竿击打房梁的习俗。寓意将瑞龙唤醒,护佑一方。还有讲究“填仓”的人家。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大圈,将五谷杂粮置于中间,期盼仓囤盈满,五谷丰登。
此外,还有“引钱龙”的,炒豆子以应和“金豆开花”的,祭拜灶神感恩祈福的,更有在此日行“开笔礼”,愿孩子长大后识文断字的......
关于二月二的中国民间谚语还真不少:像"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再如"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无论是何种仪式习俗,都饱含着人们对时光的深情,无论是否真能求得顺遂人意,人们仍愿真挚的期盼下去,将执着酿成一份信仰。
还记得小时候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在学校当老师的父亲找出推剪,在乡下院子的阳光地里给我们哥俩理发的情景,那时理发没有现在那么多讲究,孩子们多是理个“盖盖头”。我小时候淘气,头上落了不少疤痕,父亲理发时,看见一处疤痕,就用推子轻敲一下我的头,说一句:“调皮捣蛋不学好。”理完发,打一盆热水细细给我们洗了头,在远处再欣赏一下自己理的“盖盖头”杰作,然后开始给等候的街坊邻居开始理发。我脖子里却是头发茬子的刺痒,好像院子里四处
弥漫着的春天的呼吸。母亲支起大铁锅,在锅里炒热黄土,放进些玉米粒儿、黄豆、黑豆,炒出些酥酥脆脆的玉米豆和豆粒儿,即给娃们解馋又算是对民俗和灶神的祭奠。
中国人自古逢节爱沾些喜气,讨些好彩头,哪怕明知有些仪式对节气而言毫无依据,总是要被附上吉祥的寓意。二月二,龙抬头,又称龙头节、春耕节、青龙节、春龙节。龙节吃龙食,自然是少不了的。春饼为龙鳞,面条为龙须,饺子为龙角,馄饨为龙眼,米饭是龙子,猪头做龙头......龙节沾龙气,吉祥伴喜气。有个词叫“信好力”,相信美好的存在,笃定美好与自己相伴,正知、正念、正行,向阳而生,才有好运常来。
龙抬头,春抬头,人抬头。二月二龙抬头焚香,我们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月二吃龙食,愿沾龙气,新的一年更顺畅;二月二祭祀土地,求的是五谷丰登、一方平安;二月二剃龙头,盼的是辞旧迎新,鸿运当头。

作者风采:罗雅博,陕西省延安人,河北大学毕业。中国计生协摄影社摄务委员,《陕西日报》特约撰稿人,中国散文学会、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外华语作家》、《中国作家联盟》、《华人文学》签约作家。有小说、散文、诗歌、摄影作品在国家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出版文集《凝望延安》、长篇小说《高天厚土》、《红颜》、诗歌集《落雨如诗 岁月如歌》、散文集《歌唱延安》、《中国二十四节气系列散文花信风》等。文学作品被多种典籍收录。在公开媒体发表摄影、文学作品数百余篇(幅)。霞满天文化传媒常驻作者。

草原雄鹰--姓名:郭勇,山东德州人。从上小学开始就喜欢朗诵,朗读。养成了每天朗诵的习惯,中学时经常代表学校去市里参加朗诵,获得不少的奖状。上班后经常参加市里的一些活动及晚会,也做过业余主持人。本人认为朗诵不仅能增加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还对身体有很大好处,改变性格,使人变的温文尔雅,增加自身修养。

◎征稿启示◎
*本平台招募金牌签约诗人、作家,文学艺术家,要求:
①作品质量第一;②留言不低于300人;③阅读量不低于3000;④赞赏不低于100人,投稿达到三次,每次特聘的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的新作。
*投稿及特聘金牌金笔作家诗人,文化杰出传承艺术家及文学顾问,各项目主编要求:
新诗一到三首,古诗词二到六首,小说500~1000字,散文诗1000多字,民间故事1000多字,书画作品两幅。
编辑总部:
总编:霞满天
主编: 张馨予 副主编:陌上花开 山无棱
主审:临江独立
分类编审:水云间 暖阳 紫竹
顾问:光明乾坤 曹式清
总监:芙蓉沐雪 红剑
宣传部长:蓝克 心灵活水
运营管理:简宁

投稿请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