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作者以隐忍为翼,在精神高地上执着求索。文字于他既是蒙学启蒙的慈母,亦是涤荡灵魂的甘泉,从鲁迅的"随便翻翻"到武侠式的参悟修行,构建出独特的精神图谱。诗歌创作之路更似迷雾森林里的修行,从刻意雕琢到返璞归真,终悟得诗心即本心,文字当为灵魂的镜像。这场跨越山海的精神跋涉中,作者既保持着飞鸟量力而行的清醒,又怀揣大鹏待风而起的锋芒,在克制与热望的平衡间,完成了从技法临摹到生命书写的蜕变。
在隐忍中寻找精神出口
文/许兆河
当能力无法支配野心时,人必须学会隐忍,否则,在别人的眼里便会落下志大才疏的笑话。而当时机尚未成熟时,很多人便学会了韬光养晦。用千日的敛迹待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时机。可我不是大鹏,我生命的高度也远远达不到九万里,让我做一只普通的鸟,在属于自己的高度飞翔。不要不甘寂寞,也不好高骛远。我必须克制自己。
对于文字的热情,我像是稚子对慈母的依恋,痴得神昏颠倒。从童年时代,就喜欢文字,就像有些孩子天然喜欢玩魔方,有些孩子天性喜好下棋。文字里的故事,文字里的文采,文字里的哲理,文字里的思想都在不断地触碰我的心灵,涤荡着我心里的蒙尘,也许这就是以文化人吧。读一遍好的文字,不仅可以益智启蒙,也可以增加自己修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操守。
我赞同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的广泛读书的观点,也赞同古人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说法。有些文字太深奥,不是所有人都看一遍就能读懂,所以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它不是误导读者浅尝辄止,不作深入的钻研。就像某些武侠小说中顶尖高手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做法。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你先把武功秘笈给背下来,烂熟于心。至于能理解,悟透,那就另当别论,让你在练武练功中不断参悟,也许终有豁然开朗的一天。当然,有些高手终因资质问题,不管如何闭关也无法突破到最高境界。努力过,又有何怨何悔呢?
对于书中的旅行中,必须有永远在路上的精神,选好目标攀越。开始,也许你只是征服家乡的一座小山,而后你渐渐征服了三山五岳,傲立苍穹。即便你最终无法登临人生的珠穆朗玛峰,也无须悔恨。
在诗歌写作的领域,我宛如置身于一片广袤无垠且迷雾重重的森林。起初,怀揣着对诗歌纯粹的热爱一头扎入,满心以为凭借内心的热忱便能轻易摘取诗歌殿堂的明珠。
我尝试着模仿那些经典之作,逐字逐句地揣摩,试图复刻出相似的韵律与意境。然而,写出的作品却如东施效颦,生硬且缺乏灵魂。每一次满怀期待地创作,得到的却是不尽人意的结果,那种挫败感如同冰冷的潮水,一次次将我淹没。
无数个夜晚,我对着空白的纸张苦思冥想,脑海中思绪翻涌,却难以找到一个精准的词汇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灵感仿佛故意与我捉迷藏,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不断地阅读各类诗集,汲取他人的智慧与养分,希望能从中找到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这个过程充满了孤独与迷茫,我曾无数次想要放弃,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写诗的天赋。但内心深处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始终如同一盏微弱却坚定的灯火,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明白,诗歌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它是生活的沉淀,是情感的自然流淌。每一个字都应该承载着真实的感受,每一行诗都应该是灵魂的低语。不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专注于内心的表达。
如今,虽然我写出的诗歌依然称不上完美,但在这个艰辛的探究历程中,我收获了成长与蜕变。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也明白了真正的创作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的坦诚。在诗歌这片浩瀚的海洋里,我愿继续做一名勇敢的探索者,不惧风浪,向着心中的彼岸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