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龙棍法——「柳洪昌百度作家名篇专刊鉴赏」
盘龙棍法
作者:柳洪昌
很久以前,在我的家乡恩察镇,有一位很出名的拳师,他叫张国雄,武功十分了得。据老辈人讲,当年在枣南一带方圆百里,一提起张拳师,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很多外地的习武之人都纷纷慕名而来。有人诚心拜访,有人甘愿拜师。而大多数人都被张拳师收为了弟子。只是张拳师在收徒弟的时候,偏好以貌取人,根据长相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练拳的料,如果他看不上眼,就会让这个人去打扫院子,或是烧火做饭。还有的实在没有眼缘,干脆就打发人家走人。
这天一大早,院子里来了一位拜师学艺的人,张拳师挑门帘一看,来人虽然高大威猛,但外表却憨态十足,言谈举止也非常愚笨。张拳师心中暗想,这个人身材高大,虽说不是习武的料,但留下来烧火做饭应该是一把好手,于是,就让这个人做了伙夫。
这伙夫实诚。心想,可能凡是来师傅这里拜师学武艺的人,都得先烧火做饭,或是干些挑水打扫院子之类的活。没关系,等我耳濡目染,对拳术不眼生的时候,师傅肯定会教我拳术的。
一晃,一年多过去了。眼看着比他晚来的人都练起了拳脚,可师傅一直也没有教他武术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
这天中午,他把饭菜准备好以后,看到师傅坐在门前指导徒弟们练习各式武术,就怯生生地走到师傅的面前,吞吞吐吐地问道:“师博,您什么时候教我武术呀?”张拳师一看是他,当即面沉似水,很是不屑地说道:“现在就教,你看好了”。只见张拳师随手抄起了一截顶门杠,站起身,一跺脚,一抡棍,比画了几下子,随手把顶门杠一扔。说道:“这叫盘龙棍法,你就照我的样子练去吧!”
别看这个伙夫愚笨,但眼力极好,记性也好,师傅比画的一招一式,他全都记在了心里。等师傅扔下顶门杠,他便急忙跪倒在师父面前,极恭敬地说道:“师父在上,请受弟子一拜,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今日教我武艺,弟子一定牢记在心!”说完,他站起身。洒泪辞别相处了一年多的师傅。
回到家以后,这个人满以为得到了真传。尽管师傅比画过的那根顶门杠没有送给他,但家里恰好有一根比顶门杠还要粗实的棍子。于是,他便苦练跺脚,抡棍,照着师傅的样子比画,几年如一日的苦练。
五年后的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位武林高手,在恩察镇十字街头摆下了擂台。开擂的第一天,本地的许多拳师都败下阵来。人们都巴望着张拳师能尽快出手,好教训教训这位外地来的武林高手。
开始,张拳师的徒弟们一个个上台,又一个个被打下擂台。张拳师一看,这还了得,待我亲自登上擂台,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他一番不可,让他尝尝我的厉害。谁知,等他上台后,十几个回合下来,同样被打下了擂台。而就在此时,突见一名大汉噌地蹿上了擂台,张拳师和众徒弟们一看,发现是前些年在家里做饭的那个人,便急忙喊他下来。但那大汉好像没听见一样,一跺脚,擂台震颤了起来,只见大汉一抡棍,挂动了风声,只是比画了几下子,那位武林高手就被打下了擂台。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大汉被师傅和徒弟们围在中间,张拳师忙不迭地问道:“是谁教你的这套棍法?”大汉双手抱拳答道:“师父您忘了吗?这是您教我的那套“盘龙棍法”呀!张拳师听了,满脸通红。
跺脚,抡棍等几个简单的动作,被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学好武术的人,刻苦练到了极致以后,竟成了克敌制胜的绝招。
这个大汉姓赵,名玉昆,因为这次打擂,他一战成名。从此以后,竟成了张拳师手下最具实力的武林高手。
不久,张拳师见这个徒弟人品贵重,敦厚实诚,便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于他。从此,赵姓一族,便在我的家乡这片富饶而纯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现如今,赵姓一族,已经成为恩察镇最大的家族。
顺便再多说两句,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武功高强的武林高手。他在年轻时自创了一套拳法,被称为“太祖长拳”,并被少林寺收录。发展成为著名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赵匡胤的武功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使得他不仅在江湖中被誉为大侠,在庙堂之上也展现了王者之风,成为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而他使用的兵器,主要就是“盘龙棍”和齐眉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