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对待安万秦腔为哪般
作者 任宗儒
白教授者,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白燕升也。白燕升原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主持人,现为山西传媒学院戏曲研究传播中心创始人,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邢台学院艺术学部部长。据说白教授曾在海内外400多所大学做过演讲或学术报告,现在还是国内近百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实在是一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誉满全国,光环罩体的传奇学者,在戏曲理论和戏曲评论界应该是重量级大咖。最近又上了热搜,更红得发紫了。
先说安万。安万是甘肃省会宁县人,生于1978年,因天生右脸 患血管瘤,上学时受到歧视,五年级上完就辍学回家。后因装扮社火中的人物爱上了秦腔,开始学唱秦腔。安万是真正的秦腔天才,学什么会什么。本攻小生,后改演花脸。得有“西北花脸王”之誉的张兰秦等名家指导,终成主演。安万是生旦净丑末,样样在行,吹拉弹唱敲,门门精通。2024年元月,安万组建“安万秦腔剧院”,自任董事长。基于安万的实力和魅力,安万剧团迅速发展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营秦腔剧团。2024年12月,安万率158人的剧团在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义演8天8夜,开始了他西北巡演的第一站。安万剧团的演出带火了西安,带火了西北,带火了热爱秦腔的亿万秦人,更是带火大秦之声。故而,人们尊称安万为“秦腔王”。说到安万,必然说到秦腔,说到秦腔,就一定会提到安万。可以说,秦腔就是安万,安万就是秦腔。
再说秦腔,秦腔又称“梆子腔”“陕西梆子”,有人说秦腔起源于秦时,又有人说起源于唐代。现在比较传统的说法是,秦腔是元、明之际流行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和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明、清时期,秦腔由陕西的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清朝初年,秦腔已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戏曲剧种。因早期演唱时,常敲击枣木梆子伴奏,故称“梆子腔”。秦腔形成后,因其一整套成熟的音乐体系和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全国各地的地方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直接影响了“梆子腔”而成为“梆子腔”剧种的鼻祖。有人说,秦腔是“百戏之祖”,其言绝不为过。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是秦人的魂。
面对安万的大红大紫,面对安万秦腔的空前火爆,戏曲评论权威白燕升教授在网络上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和深情评价。他说:“安万的故事确实具备了爆火的元素”。“挣扎和折腾是安万人生的主题”。“向上的路必须自己走,但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这个坚韧的西北汉子”。“安万是一个真正感恩的人,他对黑暗中托举自己的人总会念念不忘,包括秦腔。对秦腔的无奈‘离开’到再度‘回归’,只要安万没有被打倒,这就是一条必经之路。秦腔‘救’过他,而他也要让秦腔‘火’。安万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安万的执着是朴素的,也是动人的”。还说:“一个天生血管瘤的丑相男人,在无数苦难中,支撑起西北最大的民营秦腔剧团,猎奇,悲情又励志”。
在这长达3分55秒的视频中,白教授对安万和安万剧团,极尽夸赞之能事。这些评论、夸赞让人听了舒服,暖心,激动、很受鼓舞。可时过几日,不知因何原因或出自什么目的,白教授删除了他高度表扬安万和安万团队,安万秦腔的赞美视频,自我否定了先前的肯定态度,换上了另一副面孔,对安万,对安万剧团,对安万秦腔又做出了让人难以接受的评价和指责,且这个视频长达六分多钟。说是指责,客气了些,实际上是诋毁,是蔑视,是瞧不起。白教授这一戏剧性的变脸,毫无合理性过渡,也缺乏入情入理的铺垫,就这么突然翻脸、变卦,自我否定,实在是让人猝不及防,来不及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
首先,白教授对安万改变了称呼。原先,他称安万为“坚韧的西北汉子”“真正感恩的人”,现在称呼为“甘肃某民营剧团及其当家人”。我以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改变,其中包含有轻视、看不起,高居庙堂之上的白教授自然瞧不起一个带着戏班子谋生的残疾人,这人能理解。但不管怎么说,谁都不能轻视安万这个人,这个民营剧团为推动秦腔繁荣,对振兴秦腔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白教授说安万团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络舆论的推动,而非团队自身的艺术成就。他的原话是:“自从安万火了以后,一些媒体对其无限拔高,大有天下第一,舍我其谁的架势”。我们承认,安万现象的火爆最初是得益于快手平台的助推,后来平凉地方媒体、甘肃省媒做了多次报道,以至于新华社驻快手账号连线推流,再接着中央电视台专题又给安万拍摄了《秦腔要火了》的纪录片。白教授,您要怪就怪甘肃省媒体,就怪新华社和央视这两大顶级官媒,是他们为了弘扬安万精神,这是他们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所在。但是,众所周知,是安万秦腔唱红了西安,唱红了甘肃,这才有了网络的渲染,才有了媒体的肯定和宣传。白教授是不是“天下第一,舍我其谁的架势”,您说了不算,安万说了更不算,人民大众说了算,广大戏迷说了算,网络舆论说了算。
白教授又说:安万剧团的火爆,深受广大戏迷的欢迎,主要是演员台上的媚俗表现,讨好观众,演员一味媚俗,低俗,讨好观众,只会让观众更加低级趣味。长此以往,就会让整个剧种成为地摊文化、庙会文化,难登大雅之堂。事实有目共睹,安万剧团演出,观众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安万在台上唱,观众在台下合唱,把秦腔演成了大合唱。安万在台上哭,观众在台下哭,演员和观众感情共鸣,感天动地。剧终谢幕,安万双膝跪地,一口一个“姑舅爸”,一口一个“姑舅妈”,场面动人,前无古人,暖心暖肺,后来者可鉴。可这在白教授看来是“媚俗”“低俗”,是“讨好观众”。“媚俗”是什么意思,书面解释指迎合世俗,缺乏自我思想和理智的行为。通常表现为随波逐流,迁就迎合受众以取悦大众的态度。它是一个贬义词,常用于批评那些有意迎合低级趣味的行为。安万唱的是秦腔,靠的是演艺,跪谢的是热爱秦腔的戏迷,表达的是朴素、发自肺腑真情。他迎合了什么样的世俗,迎合了哪些低级趣味,他有迎合低级趣味的必要吗。这里的低级趣味又是指什么,观众不明白。再说“低俗”。低俗指言行举止粗俗、不文雅的人或行为。如使用粗鲁语言,行为不礼貌,不符合社会公德,易引起反感。广大戏迷的眼睛是雪亮的,安万和安万剧团在演唱秦腔,宣传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有过举止粗俗,不文雅的行为吗,有不符合社会公德,易引起反感的行为吗,白教授,您过分了吧。您没看到安万剧团西北巡演,所到之处皆万人空巷,人山人海的气势吗。最近的甘肃甘谷县演出,观众达38万人之多。不要说看演员唱戏,看戏台恐怕都模模糊糊的。可广大戏迷却乐意凑这个热闹,乐意到人山人海中感受这个气氛。安万剧团让秦腔火爆到如此,这绝不是靠媚俗、低俗所能得到的,更不是靠讨好观众才有如此效果的。
白教授还说:“ 有什么样的演员就会造就什么样的观众,有什么样的观众也会造就什么样的演员。长此以往,就会让整个剧种成为地摊文化,庙会文化,难登大雅之堂。”白教授的这个观点提出以后,立即遭受了广大网友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评。聪明的白教授,面对泼天的指责,立即关闭了他的评论区。由此是不是也能看出白教授的色厉内荏,胆子不正或者说不愿接受广大网友的善意批评。文学批评应该和文学创作一样,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只要不违反原则,怎么说,说什么都可以,这一点白教授比一般人要懂得多,而你为何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呢?白教授的观点从理论上,从广泛意义上讲,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白教授您是在特定环境下,针对安万和安万剧团的公益演出讲的,所以,您犯了众怒,引起了广大戏迷的反感。这么说吧,安万的演出团队里,除了有安万这个被誉为“秦腔王”的扛把子外,还有“陇上金凤凰”之誉的窦风琴加盟义演,还有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李峰,优秀演员、表演艺术家袁红,西北最优秀的武生演员、团长张敏辉,刀马旦大师、副团长张建丽等等一大批优秀演员。白教授您说这是什么样的演员。几万几十万观众争看安万秦腔,上午9点开戏,早上5点就有观众等候。观众中不乏包括平凉市委书记、市长,甘肃省文旅厅厅长在内的各级官员,更有秦腔造诣很深的演员和戏曲研究人员,还有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精英。这是什么样的观众,白教授您自己掂量。至于您的“地摊文化”“庙会文化”“难登大雅之堂”的说法就更没有道理了。首先它们不是低级趣味的东西,您以为城里的大剧院才是大雅之堂吗。公道自有人心在,老百姓喜欢的才是大雅的,才是民族的,历史的。更何况秦腔等多种“梆子戏”最初并不是产生在大雅之堂,而是由民间文化,地摊文化,庙会文化发展壮大,逐渐成熟起来的。白教授您本人也是出生在农村家庭,您的父亲当年也曾是一个小剧团的戏剧老师,靠着在农村戏班子教戏获得微薄的收入。村子的戏班子大多是在庙会上唱戏的,就是摆地摊唱戏的。庙会文化,地摊文化不见得就不是艺术,不见得就让高雅的人瞧不上眼。更何况安万剧团对每一本戏的排练精益求精,演出高度负责,尽可能满足广大戏迷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力求场场演出送给观众的是文化大餐和视觉盛宴。比如《下河东》这部戏是经过数个月的反复排练才搬上舞台的。在排练《窦娥冤》这本戏时,安万和其他担任角色的演员深入研究了历史资料,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古代司法制度和社会风貌文献,精心设计了窦娥的唱腔和动作,使其更具感染力。《星汉图》中“苏显赶驾曲”就是安万剧团高薪聘请陕西板胡大师陈百甫谱写的。白教授,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是要犯众怒的,绝对化,形而上学是行不通的。
安万和他的团队通过灯光和电子布景等现代元素营造氛围,给古老的秦腔艺术注入了活力。这些都是地摊文化和庙会文化不曾有的,是完全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白教授,在您认为,达官贵人才配欣赏艺术,城里大剧院才是大雅之堂,在大剧院上演的才是高雅艺术,老百姓是不配享受这种艺术的,民营剧团也是不配在大雅之堂唱戏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懂得高雅不是高高在上,不是阳春白雪,而是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大众文化。
白教授还说“安万团队的演出影响了文化创新和文化竞争力”。安万剧团“捧高踩低”。还提到什么“长度”“宽度”“厚度”“高度”,还有什么“风骨”之类,这里不再剖析了,越说话越多,越说越激动,为了避免脑血管破裂,呜呼,无话可说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看白教授第二次评价安万剧团及安万秦腔的视频,给公众的印象是白燕升瞧不起安万,瞧不起像安万一样的民间艺人,进而瞧不起秦腔,也对网络似乎有些不满。
许多网民说,白燕升欠一个向安万,向安万剧团,向西北戏迷的道歉。我只说白教授、白专家,道歉大可不必。您只要摆正您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尊重民意,尊重传统文化的瑰宝秦腔就谢天谢地了。白教授呀,您诋毁安万,诋毁秦腔为哪般?君不见西安十万人秦腔大合唱?君不见平凉20万群众长街十里迎安万?君不见平凉市委书记、市长率领众多官员接见安万?君不见甘肃文旅厅长亲到现场亲笔题词鼓励安万唱秦腔?君不见甘肃甘谷38万人戏迷看秦腔?我们再看看《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是怎么赞美安万的:“凛冽的寒风中台上台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激情澎湃,万人齐唱《潼关》,谱写了戏曲史上一段传奇佳话。山呼海啸般酣畅淋漓的秦腔万人大合唱,是人们对千年秦腔发自肺腑的热爱,是人们对大众审美的呼唤,是人们对安万现象的赞叹”。
“安万现象是在观众期待与创作现状落差等多种因素交织之下形成的,是有烟火气、接地气、树正气的新大众文艺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表征,是时代呼唤与个人奋斗的积极回应和励志赞歌,是大众审美与传统艺术的真情共鸣和共情交响”。
“安万现象呼唤艺术要真正把观众的好恶放在心上,要积极回应时代对戏曲提出的挑战,要脚踏实地主动作为,要以‘戏比天大’的神圣使命,让戏曲艺术持续焕发光彩”。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还说:“老百姓的反映最能说明问题,愿意跟着唱,说明老百姓喜欢,能够跟着唱,说明普及程度高。根本上讲,这样的秦腔好听,好唱,好学,符合京剧大师程砚秋所说的好唱腔的标准。一面是个别院团被改得‘四不像’的‘注水秦腔’,一面是安万剧团原汁原味的秦风秦韵,观众毫不 掩饰自己的好恶,那万人大合唱既是观众对好戏 好腔发自内心的喝彩,也是对一些戏曲唱腔长期存在问题的 鲜明表态。”
白教授请您倾听民意,看看顶流媒体的评价,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深入到民众中去,传播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大众文化,才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正业,才不负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使命,才挂得住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头衔。
谨记,尊重大众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