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宋代白水路\周吉灵陕西略阳县北部白水镇一带是蜀道故道变迁最繁杂的地区。这里古属兴州盘头郡长举县
。据《魏书》《罗再昌买地券》(1175年徐家坪镇朱儿坝村罗家坪)记载,长举县自北魏至南宋存续800余年,其地域北至甘肃徽成二县,南至陕西略阳县徐家坪朱儿坝村大白崖,管辖今略阳县徐家坪、马蹄湾、白水江、西淮镇一带。故道从唐代开始自西汉水一线逐步由西向东变迁到青泥河、青泥岭一线。从唐代799年兴州刺史严砺兴修长举至成县青泥河水路柳宗元《兴州江运记》可知,青泥道在唐代就是官道驿路加水运的主干线。北宋时人们又发现更西部的洛河(即白水,俗称小河)由徽成盆地出嘉陵江更为便捷。
于是在北宋景德元年(1004)就开通了白水路,避开了青泥岭、青泥河泥泞之道,致青泥道、青泥驿荒废。因此,青泥驿土豪上书请求保留青泥道驿路。据《宋会要辑稿》载:“景德二年(1005)九月四日,诏兴州青泥旧路依旧置馆驿并驿马、递铺等,其新开白水路亦任商旅往来”,使青泥道与白水路并存。至和元年(1054)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与兴州通判、順政县令、长举和河池县事正式新修白水路,废弃了青泥道,让故道折向嘉陵江边,又称嘉陵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们在考察青泥道后,直驱长举县城和白水路沿线进行了文物调查。从略阳县白水江镇小河进入白水路,现已是十天高速公路与白水路并存,这说明了古人选路与今人科学测路的智慧如出一辙。走进白水峡,两山夹谷,水流湍急,道路攀崖而过,这在宋代以前非官方是没有能力开通的。因此,北宋出于便捷交通目的,由官方组织将西边、泥泞回远的青泥道迁移到东部白水峡。在白水峡青崖湾栈道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钟公路》摩崖,正中阴刻字径60厘米的“钟公路”三个大字,下款落“邑民罗文光等商旅万事通等三百余名叩首镌石”,碑额画一大圈,内刻一“佛”字,又称小石碑。从明万历十七年(1589)郭元桂撰写的《白水石路记》可知,御史钟化民1588年巡视至略阳县白水江,发现要道白水路栈道年久失修,行人难走,带头捐资并主持维修旧路,使其再次畅通。人民为纪念钟御史捐资疏通白水路,于《新修白水路记》摩崖东南约一千米处刻下了《钟公路》摩崖。 所幸在《钟公路》摩崖附近还有近千米的古栈道遗存,没有被修现代高速公路和地方公路破坏,考察组放飞了无人机,对这段古栈道、栈孔进行了详细调查记录,并涉险爬上悬崖实地考证。由《钟公路》摩崖向北一千米处就是略徽交界处的《新修白水路记》摩崖,高2.83米,宽1.83米,正文楷书26行,每行37字。由著名书法家雷简夫撰写,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这是记录1054年北宋改青泥道到白水路详细记载。“减旧路三十三里。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十六人骑;建阁道2309间,岁省驿禀、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遗憾的是原碑被锁在木栅栏中,没有一睹真容。到了南宋,因抗金需要,将故道由西向东再次改向了长举县、铁山一线,完全向沿嘉陵江转移。所以,故道又称嘉陵道。(文/周吉灵)平台责任编辑: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