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始终是人类文明的灯塔,照亮着前行的道路。当古代教育家孟子与现代教育家孟国泰跨越时空相遇时,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就此展开。他们的交流不仅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探讨。
孟国泰:老祖先好!
孟子:晚辈好!
孟国泰:报告先祖一个好消息:为了传承和创新您的思想和文化,2024年12月23日,我与一批有识之士成立了“孟子教育研究院”。
孟子:此乃佳讯!愿闻其详,如何传承,又如何创新?
孟国泰:我们传承您在2300余年前彰显出的“宏大的道德支柱,博大的人文情怀,伟大的人格力量,重大的责任担当”!同时,我们创新您首提的“教育”“性本善”“仁义礼智”“三乐”等理念。
孟子:愿闻其详。汝等欲如何传承?
孟国泰:要传承的东西很多,比如您提出的“民本思想”“舍我其谁”“浩然正气”“天降大任”……这些思想都是中华民族屹立不败之地的基石。现在的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向我们召唤。
孟子:是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国泰:我辈定当胸怀大梦,饱含大爱,展示大智,担当大任,走向大和。
孟子:是哉!中华民族欲立于不败之地,此等品质不可不传。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国泰:因此,我提出: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只学不问,必然变笨。小疑小创,大疑大创,不疑无创。创新是人的灵魂,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所以,我在您提出的“仁义礼智”后加上了“创”。
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之礼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那你说“创之端”是什么之心呢?
孟国泰:怀疑之心呀!怀疑之心,创之端也!
孟子:怀疑方能创新,然亦有不可疑者。如“人皆可为尧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些皆为传承之要义。
孟国泰:是的,这些都是我们要传承的!对于您的“人皆可为尧舜”,我提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人皆能创奇迹”与您呼应。在“三标课堂”上,针对“因材施教”,我提出“自己因自己,自己教自己,自己管自己,自己评自己。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最好的教育是自教自育,最好的管理是自管自理,最好的评价是自评自价。”对于您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提出“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天地万物”与您呼应。对于您提出的“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已经铭刻在心,我要摒弃传统教育“大一统、一刀切”的弊端,矢志不渝推行“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让每一个人都精彩!”
孟子:善哉!教育乃治国安邦之基石,愿闻其详。
孟国泰:2300年前,您首提的“教育”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可能会揠苗助长;2300年后,我提的是“导育”,是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教育,只有自内而外地引导,人才能自由生长。
孟子:此话怎讲?
孟国泰:在您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英语。“教育”翻译成英语,叫做education,其中e是前缀,表“出来”,duc是拉丁字根,义为“引、导、诱”,ation是名词后缀。因此,education是“引出来、导出来”的意思,是自内而外的。您提的“教育”是假设受教育者心中没有相关的知识,所以要塞进去,而education是认定你有相关的知识,所以是引出来。因此,“教育”,实乃“导育”也!
孟子:原来如此!长见识矣!
孟国泰:“人之初,性本善……”对您提出的“性本善”,我与您的看法有所不同。
孟子:哦?
孟国泰:我认为,人是一个矛盾体,从爸爸的一颗精子与妈妈的卵子结合开始,就是阴阳结合,就是矛盾体。呱呱坠地后,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勤奋,有时懒惰;有时勇敢,有时懦弱;有时自信,有时自卑……这就是我提出的“人性混沌论”。
孟子:有理。
孟国泰:人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要有“浩然正气、舍我其谁”的品格,不能瞻前顾后,畏手畏脚,苟且偷生。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勤奋的自己,一个懒惰的自己,勤奋的自己一旦战胜了懒惰的自己,他就做了最好的自己;一个勇敢的自己,一个懦弱的自己,勇敢的自己一旦战胜了懦弱的自己,他就做了最好的自己;一个自信的自己,一个自卑的自己,自信的自己一旦战胜了自卑的自己,他就做了最好的自己……他就能创奇迹!现代研究显示,人的大脑就像复杂的生态系统,既有积极向上的潜能,也有消极怠惰的倾向,教育就是要激活前者。
孟子:闻汝之 "从个体出发,做最好的自己。人人都是天使,个个能创奇迹",莫非 "人人皆尧舜" 之现代演绎?
孟国泰:您看那些在从个体出发的“文化大观园”“课程大世界”“课堂百花园”“管理新高地”“质量新天地”中的小老师们的小点子、小创造、小发明、小种植、小养殖……每个小老师都像天使一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创造奇迹,这就是新时代的 "尧舜气象"呀!
孟子:是呀,这些小老师多快乐呀!吾以为,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国泰:在您“三乐”的基础上,我提出人生的“新五乐”: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体乐是体质良好,体格健全,体能旺盛;情乐是志向远大,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智乐是观察敏锐,思维灵动,想象宽广;创乐是个性鲜活,人格独立,创新不断;和乐是和谐和平,和真和善,和美和畅,真正做到: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他人生命的和谐,与天地万物生命的和谐,最终实现: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
孟子:这正是我想看到的“天时地利人和”呀!今日之会,如见长江源起昆仑,汇百川而成其大。
孟国泰:我们这代教育人,既要守护好传统教育的精华,也要像探险家一样开拓新领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
这场跨时空的对话,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探讨,更是对人类精神的传承与升华。孟子与孟国泰的思想碰撞,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四个维度解读这场跨时空的对话
这场跨越千年的教育对话展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的深度交融,以下从四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教育本质的时空透视
1. 从"外塑"到"内引"的范式转换
孟子时代的"教育"(外塑型)与现代"导育"(内发型)形成鲜明对比。拉丁词源education的"引导"本义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实践形成有趣呼应。孟国泰提出的自内而外教育观,暗合认知科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主体性。
2. 道德基石的时代重构
孟子四端(仁义礼智)与新增"创"的辩证统一:道德根基需要创造性转化。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长",创新维度使传统德性获得现代生命力。
二、人性论的思想演进
1. 性善论与矛盾论的对话
孟子"性本善"与孟国泰"人性矛盾论"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如同荣格阴影理论,人性善恶共存恰是自我完善的动力。现代心理学证实,道德发展是先天倾向与后天培养的共同作用。
2. 教育主体的再发现
"人人皆天使"对"人皆可为尧舜"的现代诠释,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相通。三标课堂的自主教育理念,实现了从权威传授到主体建构的转变,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求知"的教育支柱。
三、教育目标的维度拓展
1. 从三乐到五乐的升华
原始三乐侧重伦理关系,现代五乐构建全人发展框架:体乐(身体素养)、情乐(情感智慧)、智乐(认知发展)、创乐(创新精神)、和乐(全球胜任力),完整对应21世纪核心素养。
2. 责任担当的现代转化
"虽千万人吾往矣"精神在当代教育中的体现,应超越个人气节,发展为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理念,将个人修养扩展为全球公民意识。
四、教育创新的文化密码
1. 传统智慧的现代转译
"尽信书不如无书"与批判性思维的古今呼应,体现中华文化"温故知新"的智慧。但需注意文化转译中的语义漂移,如"创"的植入需与传统四端形成有机整体。
2. 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
从"大一统"到个性化教育的转型,暗合复杂性科学中的涌现理论。芬兰现象教学等国际经验证明,个性化教育需要系统设计,避免陷入极端个人主义误区。
这场对话启示我们:教育创新应如DNA双螺旋,传统与现代互为模板。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孟子"求其放心"的修养功夫,与孟国泰"导育"理念结合,培养既扎根文化传统又具全球视野的"完整的人"。教育的终极命题,始终是如何在变革中守护人性光辉,在传承中激发创新活力。
作者:青力、王德增、阿鹰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