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三万四千余言的《孟子》,穿越两千三百余年的时空长河,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战国乱世中未能实现的仁政理想,却在后世教育土壤中生根发芽。这部位列四书的经典,以 ”言近而指远" 的论辩艺术,构建起儒家思想的重要维度。在人工智能与创新驱动的今天,古代教育家孟子的教育思想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为当代教育提供跨越时空的启示,而孟子的70代孙、当代教育家孟国泰正在焕发先祖的“大丈夫品格”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创新与超越。
三万四千多字,其文并不长,却蕴含着两千多年前巨人的哲思。周游列国继续,依然没有耕耘出仁政抱负,却在后世子孙的心里生根开花。列四书五经之林,续儒家思想之要,璀璨思想,显凌凌宏光。然,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大行其道,何有仁政的生存空间?
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孟子再游之又有何果?国君们,亟待的是立竿见影的利国之术,是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至于兴国昌民的仁政宏图,只是欣赏羡慕的逻辑。所以,我们才读到了《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的无奈。
一、“仁政”难施因战国,“王道”茵茵千年浸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孟子》,却因以“言近而指远”为“善言”(《尽心》下)。文章平易如话,明白晓畅,而又寓意深远,真正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
《孟子》一书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如贾谊、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等散文家,他们说理的痛切、感情的激烈、气势的奔放、词锋的锐利,都受到《孟子》的影响。
二、七篇贻矩,成语织就的智慧锦缎
《孟子》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不仅在于思想维度,更体现在语言层面。这部经典孕育出的成语典故,如璀璨星河般融入汉语体系:
《梁惠王•上》:不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
《梁惠王•下》: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流连忘返
《公孙丑•上》: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
《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谁,绰绰有余
《滕文公•上》:为富不仁,守望相助
《滕文公•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吊民伐罪
《离娄•上》: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手舞足蹈,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何出此言,陈善闭邪,好为人师
《离娄•下》:赤子之心,不为已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
《万章•上》:自怨自艾,先知先觉
《万章•下》:却之不恭,知人论世
《告子•上》:专心致志,一曝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
《告子•下》:以邻为壑,拒人千里
《尽心•上》:独善其身,习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一毛不拔
《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
这些成语历经千年淬炼,至今仍在教育实践中焕发着智慧光芒,成为连接古今教育思想的重要纽带。这些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孟子思想的凝练。它们在中小学教材中熠熠生辉,滋养着一代代学子的心灵。
三、守正名训,氤氲后人,经典文本的现代传承
在当代语文教育版图中,《孟子》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鱼我所欲也》中的义利之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励志哲思,《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如同思想火种,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人文精神的种子。其中 “富贵不能淫" 的大丈夫品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博爱胸怀,"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担当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基因。
《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何必曰利》《民为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等等,似珠玑串串,闪耀在中小学教材之中,依然氤氲着灼灼朝阳:
人皆可为尧舜。
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四、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孟子教育思想的扬与创
1. 人性论的现代诠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教育态度。正是认为“性本善”,才会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乐观,“舍我其谁”的激励,“养浩然正气”的雄心。
西方基督宗教中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这种“原罪说”和荀子的性恶论相暗合,都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唯教育、唯教化,才能感人向善,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其实,人不是生而知之的。“一张白纸,可画最美最新的画图。”是环境,是后天教育,改变了人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勤奋,有时懒惰;有时勇敢,有时懦弱;有时自信,有时自卑;有时乐观,有时悲观,有时主动,有时被动;有时积极,有时消极……这,就是当代教育家孟国泰的“人性混沌论”吧。
孟子 "性善论" 与荀子 "性恶论" 的千年论辩,在当代教育语境中获得新解。孟国泰提出的 "人性混沌论",认为人性并非固定,而是受环境和后天教育的影响,突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框架,揭示出人性发展的复杂多变的动态特征。这种理论既继承了孟子的教育乐观主义,又融入了现代心理学关于可塑性的研究成果,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哲学依据。
2. 教育快乐的维度拓展:从“孔乐”到“三乐”再到“五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是孔子的“乐学乐知”。
微山一中,是微山县政府投巨资兴建的一个园林型学校。校园内建有好多的“亭”,王玉强校长曾写过一篇散文《微山一中的亭》,其中有一个亭,就叫“三乐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就是命此名的本意吧。也不由得让我们温习起孟老夫子的“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当然是首乐,往往,在之不惜,失之难挽。且,命运多舛,晚年多寂,人人都会老去,又怎会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当是何等的坦荡为人、为事,才会有如此的无愧于心。
这,当是孟子对“乐学乐知”的最早、最好诠释。显然,孟子的“三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乐”的境界。
孟国泰在“三乐”的基础上,丰富、并细化了其内涵,提出了“新五乐”,即: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体乐是体质良好,体格健全,体能旺盛;情乐是志向远大,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智乐是观察敏锐,思维灵动,想象宽广;创乐是个性鲜活,人格独立,创新不断;和乐是和谐和平,和真和善,和美和畅。
从“孔子之乐”到孟子 "三乐" ,再到孟国泰 "五乐",快乐教育的内涵实现了质的飞跃——这种立体化的快乐教育体系,既传承了孔孟 "乐学" 传统,又适应了创新时代的育人需求。
3. “四端”起宏图,仁义礼智“创”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之心:这是仁的发端。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产生同情和怜悯之心,这种情感是仁爱的起点。羞恶之心:这是义的发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或他人的行为不当时,会产生羞耻和厌恶之感,这种情感是正义的起点。辞让之心:这是礼的发端。在面对利益或荣誉时,人们愿意谦让,这种情感是礼仪和谦逊的起点。是非之心:这是智的发端。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四端”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培养恻隐之心提高仁爱心;增强羞恶之心促进正义感;实践辞让之心提升礼节性;发展是非之心增进判断力。
然而,当今社会,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创动力,AI技术,人工智能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哪吒(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思想,是对孟子哲学体系“天道”的最新挑战。所以,我们在固守传统价值观的同时,扬“创新之心”“怀疑之心”势在必行。
“当代新教育三大体系建构者之一”孟国泰先生提出了“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只学不问,必然变笨。小疑小创,大疑大创,不疑无创”。他在“仁义礼智”后加上了“创”,提出“新五端”和“新五心”,并强调,创新是人的核心灵魂,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而创造创新,始于得怀疑。怀疑之心,创之端也。
这种道德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将创造创新纳入道德培养体系,形成 "仁、义、礼、智、创" 的五元育人格局,为 AI 时代的人文教育注入新动能。
4. 植“仁”播“义”,虽千万人,吾往矣
古代教育家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皆可为尧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一书,尽是善言,仁字当头。仁,爱也。爱平民、爱国家、爱社会,亦爱君主。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何等的大爱,才会有如此的金玉良言。只要无愧于良心真理,走的是人间正道,那么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也要勇往直前,决不退缩。这种寻道忠贞的精神,激励无数后人,前赴后继,为真理而奋争,为社会的进步不遗余力。
当代教育家孟国泰守正创新,正深情地践行这一系列思想,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生为本,让生自主;向生学习,为生服务”的教师观;“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学生观;“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天地万物”的大爱观;“胸怀大梦,饱含大爱,展示大智,担当大任,走向大和”的人生观,并把这一系列新思想矢志不渝、全力以赴、排除万难地践行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以改革家的勇气,不讲条件、不讲生源、不讲师资,卓有成效地建设“从个体出发的文化大观园、课程大世界、课堂百花园、管理新高地、质量新天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孟国泰还是教育实践范式的革新者。他针对“因材施教”,提出了“自己因自己,自己教自己,自己管自己,自己评自己;最好的教育是自教自育,最好的管理是自管自理,最好的评价是自评自价。”这种 "自教自育" 的教育范式,践行了 "民为贵" 的教育民主思想,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
3月1日,是中国亚圣孟子诞辰2397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匆匆此文,不仅是对亚圣孟子最大的尊重和虔诚的纪念,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反思和深刻追问。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孟子教育思想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必将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航程,正如孟国泰先生所言:“守正与创新,传承与发展,正是后人对先祖孟子最好的致敬!”
作者简介
王德增,笔名心境的颜色,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曾供职于微山县教育局教研室。曾任微山县作协副主席、《微山湖》文学艺术主编。著有散文集、诗集《心境的颜色》上下册。参与编撰《爱我微山》等书著多部。约五百篇散文、诗歌、游记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网站。美篇【教师交流园地】、【名人故居参观团】主持人,都市头条客户端编辑。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