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是农历二月二,这一天,自元代起又叫“龙头节”“春龙节”。 在北宋,官定的重要节日为二月一日的“中和节”。中和节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90),唐德宗李适改元“贞元”后提出,三月三有“上巳节”,九月九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也应设置一个节日。宰相李泌遂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将二月一日定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赐宴群臣,并赐刀、尺,表示裁度;百官献农书,以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春神勾芒神以祈丰年等等。由于按照民间风俗,二月二为土地神生日,要祭祀,加之有出郊踏春、采摘野菜充食等多种需要,民间约定俗成把“二月二”作为综合性节日庆祝。 虽然至元代才把二月二日确定为“龙头节”“春龙节”,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辞早已有之。“二十八宿”星象布局中,“龙”为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我们的先人便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赐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拄杖闲挑菜
挑菜是古人贯穿于立春之后的生活习俗,初七有“人日共挑七种菜”,自二月二起直至寒食前后,挑菜作春盘都成为“咬春”的必选项。
惊蛰前后的二月二春意渐浓,“猫冬”的人们纷纷踏青郊游。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人们储存的越冬食物将消耗殆尽,此时荠菜等野菜已嫩绿能食,野外采集新的食材成为一种“刚需”,于是,二月二在唐宋时期亦被称为“踏青节”“挑菜节”。
嘉祐八年(1063)初春,收到弟弟苏辙所种蔬菜因久旱不生的诗文诉说,在陕西凤翔担任签判的苏轼遂次韵以和之。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苏轼说,台阶下,新春的笋芽菜刚刚冒头,厨房里储存的酸菜已经耗尽,只好绕着买田寻找野荠菜充饥……
在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文潜)就曾作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描述挑菜不得的急切心情。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哇春水辘轳声。
诗人很早就想在二月二摘菘菜、芥菜等各样可食的野菜来调制成羹,无奈天公不作美,下雨道路泥泞不能成行,面对佳节,遂想象故乡园囿中的蔬菜、豆角长势一定非常好,满畦春水从菜园边流过,汲水的辘轳声响起的场景。
在南宋,女词人朱淑真曾作《春日杂书十首》,道尽春愁哀婉。
月筛窗幌好风生,病眼伤春泪欲倾。
写字弹琴无意绪,踏青挑菜没心情。
元丰三年(1080)春,刚到贬谪地黄州不久的苏轼,自四望亭下鱼池,至乾明寺前东冈散步,作诗记录其拄杖挑菜的幽居生活。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苏轼是因“乌台诗案”,在由徐州知州改任湖州知州四个月后就逮入狱的,后经多方营救,于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六日结案,被责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判。
其实早在元丰元年春天,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就曾专门为春菜赋诗寄情。
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
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
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
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
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
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
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
春天来临时,圆头菜的旧根上已长出新叶,韭菜嫩芽破土而出,初生的蕨菜犹如小儿拳一样煞是可喜。香荠与肥美的白鱼一同蒸煮,散发出诱人香气,用青蒿点缀的凉饼更加滑嫩,带着昨日酒气睡起,轻轻走在菜畦田埂采摘香辣,回来将茵陈、甘菊等拌上鱼肉细细切碎,做成春盘慢慢享用。乍暖还寒时节,北方积雪覆盖下的菠菜仍冻得如铁甲般坚硬。苏轼感叹,这里怎么能和自己遥远的故乡丰富的冬蔬相比,在巴蜀,蔬菜挂霜更茁壮,青菜白菜等更不足挂齿,苦竹笋炖江豚之鲜美令人不忍细说。苏轼感慨,还不如到明年自劾请辞还乡,何必等到发白齿摇的一把年纪。
随后的落难乌台、落魄黄冈,直令诗末二句有“一语成谶”之叹!
三三五五踏青行
嘉祐八年(1063)春天,远在京师侍奉父亲苏洵编纂《太常因革礼》的弟弟苏辙作诗《踏青》以记岁首乡俗。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
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
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
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
晓去争先心荡漾,莫归夸後醉从横。
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
江岸草变清,江面冰消融,三五成群的踏青人群,将浮桥桥面压到水面下,小酒店里,压糟酿酒一派繁忙景象。花开鸟鸣,到处是泉水流淌,池子里的鸭舌草奋力生长着。山脚下,孩子们用瓶罐舀着泉水解渴,山头上,官吏们悠然欣赏着戏剧。女子的红裙在江水中倒映,华车压着青石发出声响,早上高兴的人们,乘着酒意归来,在寂静的轩室里,懒懒地看着斜阳挂在树梢。
时在凤翔府任签判的苏轼遂与弟弟展开岐梁唱和。苏轼在诗中,不但披露了人们成群结队出城踏春、歌鼓喧天的热闹场景,也回忆起蜀中早春箪食瓢饮,道士们遮道叫卖“护田蚕辟灾疫”符篆的乡俗。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傍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
二月二,各地还有丰富多样、寓意特殊的节日食俗,人们希望通过食物来求个好兆头。如有食猪头肉、煎饼、炒豆、糕以及冠以龙名的面食等等。其中,缘起于“家家户户金豆花开促使龙王兑现降雨诺言”的传说,逐渐演变为吃炒豆的习俗延续至今。
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曾给内弟王箴(元直)作家书,托人捎回老家,这封家书,不但有挑菜细节,还有二月二吃炒豆等习俗。王箴是妻子王闰之的弟弟,苏轼在心中透露他在黄州挑菜度日的日常生活:“此中凡百粗遣,江边弄水挑菜,便过一日。”
苏轼透露,自己每次看到朝廷的邸报,又有很多人下狱得罪的消息,便觉得“方朝廷综核名实,虽才者犹不堪其任”,何况自己这样顽固愚钝的人,虽然把自己废弃搁置在杭州也不是什么坏事,但还是有个小小心愿,期盼有一天朝廷能恩准自己返乡归田,像当年与叔丈人王淮奇、杨存道等故交老友,往来于岳丈家居住的青神县瑞草桥,“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不知当复有此日否?”
苏轼说,多么希望再回到当年,和内弟对坐在家门口,一起吃瓜子炒豆的日子啊。可如今,存道去世,“使我至今心酸,其家亦安在?人还,详示数字。余惟万万保爱”。(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