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步入宜阳县三乡镇五花寺,漫游于殿堂楼阁间,梵音袅袅,莺语喈喈,翠盖娑娑,花香袭袭。静谧而平和,安恬而舒适。乃禅修之良所,悟道之佳地。然寺院楹联、匾额,同样引人注目,惹人称赞。这些额联或蓝底金字,或黄底黑字,端庄大气,视觉效果极佳。再加之楹联对仗工整,内容极富禅意,凡游此者,往往驻足品评,成了寺院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不尽其美者,撰联者、题匾者,既未落款,又没署名,唯恐时随世易,湮灭于岁月。故作为一名地方文化的爱好者和楹联、匾额撰题过程的知悉者,有必要载之于文,以便为后来者采史修志提供依据,也为当今往来游观者解惑答疑。笔者于2012年4月受邀进入家鑫公司,跟随张文敏、于趁箱先生进驻三乡,参与汉山文化园的开发建设,从事于文化研究与发掘,亲历了五花寺的重修复建、殿堂彩绘、佛像塑妆、法器购置、环境美化、证件办理诸事宜。寺院竣工之后,依据国家宗教政策,无偿转让于僧人团队,此义行善举,获得了社会、佛教界的一致称赞,完成了一名企业家的一段社会责任。2019年9月,受五花寺常住和信众的礼请,年轻的耀彻法师来到了五花寺,出任寺院住持,我与法师由此结缘相识。法师身形清瘦,年轻俊美,眼神明亮,温文尔雅,给人一种慈悲平和的气场。在后来的交往中,我常带客人到寺院聆听法师讲法,也曾一起品茗用斋,在一来二往的接触中,我们间逐渐产生了忘年之谊。法师法名耀彻,字圣法,号寂本,湖北黄冈人,1984年生于武汉。现任五花寺住持、河南佛学院副教务长兼禅宗专修班主任。耀彻法师是一位具有科班出身的高学历僧人,其文化修养和学识在僧众群体中亦属少见。法师200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1年——2014年在职攻读中国思想文化史博士研究生;2008——2014年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教、讲师。教学之余,勤奋著述,曾有多部著作问世。耀彻法师结缘佛门之后,在多位高僧大德的开示中,逐渐成长为颇有声望的高僧禅师。2012年,他在湖北黄梅四祖寺净慧长老座下皈依三宝。2013年,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明海法师座下受五戒。2014年1月,在河南商城法眼寺依止明一法师剃度修禅。2014年4月,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受三坛大戒,于界诠法师座下圆具。2017年1月,于明一法师座下得预临济宗第四十六代传承。2019年12月,于慧门禅师座下承接临济宗第四十三世和曹洞宗第四十九世法脉。耀彻法师以弘扬佛法为己任,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宗旨,组织主持了多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从2015年10月起,先后在全国多地组织都市禅修、禅七共修、祖庭巡礼、游访朝山等活动。创办了“禅客”APP线下首家禅客生活馆“乐禅居”及公益国学与禅文化讲座“大度讲坛”,策划组织了4届乐禅居百日禅七、16次特色禅修营、112次禅文化讲座及4次海外禅文化之旅(日本2次、美国和印度各1次)等活动。担任五花寺主持后,创办了公益性佛法与传统文化讲座平台“大彻讲坛”,邀请高僧大德及专家学者登坛演讲120余讲,培育了一批解行并进、知行合一的参禅行者。在寺院管理方面,法师带领僧团大众坚持“爱国爱教、修行办道”的方针,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力行精神,发扬禅宗“农禅并举”和“坐作并重”的优良传统,遵行禅宗“冬参夏学”的丛林制度。对于前来寺院参访者,一直坚守“不买门票、不烧高香、不销售任何商品”的“三不”政策,对于参访学修者则免费提供食宿。经过不懈努力,五花寺的建设、管理、修学、弘法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已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禅宗实修道场。2023年寺院荣获第一批“洛阳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洛阳市示范性宗教活动场所”。法师本人作为洛阳市宗教界代表参加了河南省委统战部主办、郑州大学承办的“河南省第十四期宗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研修班”。2023年12月,法师主编的禅宗文化丛书《临济家珍》二辑7册,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法师以他高学历的教育背景和独特的视角能力,高度重视寺院的文化建设,尤以匾额、楹联建设为务。他广结善缘,先后延请多位文化学者、书法名家、法师居士,或题匾,或撰联,或制作,于2024年12月完成了这一文化盛事。寺院的文化底蕴得以提升,以文弘法的目的得以落实。五花寺楹联的撰写者,则出自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女之手。这位才女芳名靳欣,法号慧心(人称慧心居士),常用笔名尽心,1972年生于北京。2007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2004—2007),师从赵仁珪先生;后又攻读南开大学博士后(2007—2009),师从叶嘉莹先生。慧心老师从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由此一鸣惊人,开始步入文坛。先后担任北京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青联委员。慧心老师著述甚丰,累计发表纸媒作品千余篇,编著纸质书籍近百种。她曾长期供职于北京海关,后毅然辞职,专心传统诗词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成为一名自由文化学者。慧心老师与五花寺渊源颇深,曾十余次光临寺院。参禅打坐之余,也曾在宜阳多次举办李贺诗歌讲座,以此普及李贺诗歌知识,推介李贺文化。2019年10月29日,慧心居士在三乡镇李贺诗苑演播厅,作了两个小时的《一十三点说李贺》的学术报告,并通过“大度讲坛”向全国直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讲座,聆听了慧心老师深入浅出的精辟演讲,受益匪浅。这是我与慧心老师的首次接触,她给我留下了优雅端庄、聪明睿智、自信大度的深刻印象。一年之后,在三乡镇人民政府会议室,再一次聆听了她的题为《李贺诗中的“谁”》的演讲报告,使我对李贺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受益匪浅。
自2020年8月14日五花寺发布征联启事以来,慧心老师受耀彻法师之请,几年来陆续为五花寺写了二三十副对联,根据实际情况刻了这九副精美的楹联。这些楹联意蕴深厚,对仗工整,内容新颖,颇含禅意,深受僧众及游客的称赞,为寺院的文化建设增了光,添了彩。五花寺采用传统寺庙布局,在中轴线上由东至西构建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彻堂(禅堂)。钟楼、鼓楼位于山门与天王殿间左右两侧。大彻堂后为不动轩。“不动轩”院内,另搭建“草庐”侧门一楹。寺院外东南约50米,有大殿7楹,乃念佛堂所在。本文依上述次序,将慧心老师所撰诸联一一胪列,予以赏析:其一、五花寺山门楹联赏析。山门是进入寺院的第一道门,楹联的精致与否,影响着人们对寺院的直观印象。其山门楹联为:这幅上联首句“三乡故里”,点明了三乡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故里。其第二句“五朵空花”,隐含着五花寺的寺名。而“空花”在佛教中,指眼疾视觉中出现的繁花状虚影,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要想驱除这种虚妄的假相,只有“还归当下”的五花寺,修禅悟道,净心除障。下联“四水余波”中的“四水”,典出金代著名道长秦志安《重修玉阳道院记》:“古洛之西南,形势平整,土壤膏腴,名曰三乡,最为天下甲。四水回环,三川围绕,富于桑麻粳稻。”这里的“四水”指五花寺周围的三条河流和一眼泉水。即寺院东侧的连昌河,西侧的杜阳水和南边的洛河,再加上与之相近的竹阁寺乳泉,形成了四水环绕的地理景观。“几枚舍利”是指五花寺塔。五花寺塔属于“仁寿舍利塔”中的一座,是佛陀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塔。该塔最初营造于隋文帝仁寿四年(604)。进入宋代,将塔易为密檐式砖塔,这才有了宜阳旧志记载的“唐基宋塔”。在舍利供奉初时,寺名熊州十善寺,唐宋时改称宝云寺,元代至今则称为五花寺。2013年5月,五花寺塔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国家文物局对五花寺塔拨专款进行了修缮。这幅楹联的构联特点:一是在结构上属于三组四字短句,句式对称,符合楹联分句结构对等原则。二是整体词性对应工整,符合“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要求。三是意象逻辑连贯,上下联共同构筑了统一的意境。这里“故里”对“余波”,暗示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空花”对“舍利”,以佛教意象(无常与永恒)形成哲学对照;“当下”对“目前”通过时空概念收束主题,体现了“即色即空”的禅意。四是整体声调错落有致,诵读流畅。'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其二、钟楼楹联欣赏。钟楼是悬挂法钟的建筑,与鼓楼相对望,一般安置顺序“左钟右鼓”。钟鼓楼在寺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具有报时集众、修行辅助、宗教仪式、象征意义的功能。寺院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钟鼓相互应和,故而有“晨钟暮鼓”之称。钟楼的楹联为:这幅楹联的上联清楚地表明,晨钟响起,唤醒了熟睡的僧众,开始了清晨的早课,意味着新一天的开始。下联首句中的“虚空”,即天空;“梵呗”,指用以歌咏经典赞叹三宝的声调。此指诵经声及佛乐打破了拂晓的寂静,穿破了云层,飞向了天空。而下联的第二句“烦恼原来是菩提”,出自于《六祖坛经》中的“烦恼即菩提”,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对佛陀不二教法的总结。这句话中的“烦恼”在佛教中通常指心中的烦恼、痛苦或迷惑。而“菩提”则是指觉悟或觉醒。烦恼与菩提是同一事物的两面,转化烦恼即为菩提。这幅楹联不仅是对仗工整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场“以声传法”的禅意体验。它通过意象的层叠、哲理的淬炼与音韵的雕琢,将佛教思想转化为可感可悟的艺术境界,实现了宗教性与文学性的完美交融,以有限的文字引导读者走向无限的觉悟之思,恰如钟声穿云,余韵悠长。'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其三、鼓楼楹联欣赏。鼓在寺院中有着特殊地位,不仅是报时和集众的工具,更是佛教文化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这幅楹联的上联中的“法鼓”是佛教中的法器,用来比喻佛法或警示世人。“沉沉”指形容鼓声低沉有力,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这里的“名利缰锁”是成语,指名利对人的束缚象枷锁一样。这里用法鼓的声音来打破这种束缚,表达了超脱世俗的愿望。其下联的“禅音袅袅”,形容佛乐禅音悠扬缭绕,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而下联后半句中的“明月清风”,象征纯洁和自然,与上联的“名利缰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修行者通过禅修达到无执无碍的清净本心。这幅楹联超越了简单的文字对仗,在声韵节奏、意象张力、动词能量等方面构建起了立体禅修体验场域。每个语言元素都成为修行法门的具象投射,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不自觉地经历从“破执”到“见性”的心灵旅程,堪称宗教文学与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其四、天王殿楹联赏析。天王殿是五花寺的第一重殿,殿内供奉着弥勒佛。弥勒佛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之后的救世主,是以五代时期布袋和尚为原型,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给人以宽容、智慧、幽默、快乐。弥勒佛的背光之后是韦驮菩萨塑像,他是护持佛法和出家修行者的护法神。按照规制,天王殿两侧应有四大天王像尊,暂短缺,有待信众结缘供奉。此殿楹联为:天王殿的上联首句“酸风频射目”,典出李贺诗《金铜仙人辞汉歌》:“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这首诗中的“酸风”,是指刺人的寒风。而这幅联中的“酸风”,则是比喻世间的一切欲望、烦恼,让人眼花缭乱。“频”,指频繁,多次。如何断绝这种业障,只有“回首处”,才能达到“平心笑语”的境地。暗指经过佛门洗礼,才能心境平和,断却烦恼,这与殿内供奉的弥勒佛一样,笑口常开。下联“绿鬓”典出李贺诗《残丝曲》:“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这幅联中的“绿鬓”指乌黑发亮的头发,通常用来形容年轻人。“拿云”典出李贺的《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犹凌云。意为头发可以抓住空中的云朵。夸张地借指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烟霞”本指烟雾和云霞,佛教指没有尘世庸俗气的清净世界。下联的大意为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包袱,当您频繁步入清净圣洁的佛寺殿堂时,必然会脱去尘世的庸俗之气,获得一个洁净的内心世界。这幅楹联的构联特点:一是五花寺所在的三乡,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里,楹联巧妙地将李贺的诗句镶嵌于上下联的首句,使典故在新语境中获得了双重解读空间,从而突出了五花寺及三乡文化底蕴的深厚。二是色彩语言运用丰富:“酸风”的味觉通感与“绿鬓”的视觉意象,再加上“烟云”的灰白色调,勾勒出了多维度的色彩隐喻系统。三是熟练地运用了时空折叠结构。“回首处”与“再来时”形成时空蒙太奇,上联的现时性叙事“我自平心笑语”,与下联的未来性预言“你应满腹烟霞”,构成了时空闭环。四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拟人、夸张手法,增强了楹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其五、大雄宝殿楹联赏析。大雄宝殿是五花寺的第二重殿,是寺院内最为重要的建筑,供奉着一佛二弟子的法相及蓝田玉雕十八罗汉像。一佛即佛祖释迦牟尼,其两侧有佛祖的两位弟子阿难、迦叶陪侍。大雄宝殿的楹联为:大雄宝殿楹联的上联首句“妙法无须说”,源自《法华经》的偈颂“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这里是指义理深奥、难以穷尽的佛法不用多说,需要自己领悟。第二句“从来宝镜高悬”中的“宝镜”,是指佛教中的法镜,能照见众生的丑恶善行。第三句“歇痴心妄想”,源自《楞严经》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劝世人打消一切虚妄的幻想,才能在觉悟之道上走得更远。下联的首句“金身何处寻”中的“金身”,指大雄宝殿内金身塑妆的佛祖像尊,他是佛陀的真身所化,代表着佛的威严和力量。撰联者在此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提出了“金身何处寻”这个议题,进而在第二句“当下莲台稳坐”作了回答。最后一句“观水月空花”,其意境虚幻飘渺、空灵幽深,充满了禅境意趣。“水月”乃指水中倒影的月亮,它看似真实存在,但触不可及,一触即散,以此比喻世间万物的虚幻,教导人们看破幻象。“空花”本指眼疾者看到空中幻现的虚影花朵,实无其物,比喻因妄念而产生的错觉。“观水月空花”强调一切现象皆因缘而生,无独立自性,本质为“空”。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意在引导人们通过修为,以慧眼静观世间万物的虚幻不实,以此超越表象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这幅楹联通过佛教意象与禅宗思想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从破除执念到安住本心、最终证悟空性的修行路径。其核心在于引导修行者超越语言概念与虚妄分别,回归心性的清净觉照,与禅宗“明心见性”一脉相承。语言上既具佛典的庄重深邃,又含诗意的审美意趣,堪称宗教性与文学性的兼备佳作。'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其六、大彻堂楹联赏析。大彻堂也称禅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专供五花寺僧众集体坐禅、参禅悟道、精进用功、安心修持并求得开悟的地方。平常也在此举办诸多法事活动,如“禅七”“机锋辨禅”“禅修体验”“法师开示”等。大彻堂的楹联为:大哉!朗月耀天心,
彻矣!红炉飞片雪,
大彻堂楹联的上联首句“大哉”是感叹词,是对佛教理论博大精深和深邃智慧的赞叹。“朗月耀天心”描写明朗的月亮照耀天空的中心,象征佛性、自性。“千江影里”化用了《华严经》“月印万川”之典,暗示真如佛性如明月般遍照众生,而水中倒影的“我”皆为因缘假象。“我怎知谁是我”,这句话是修行者开悟前的写照,“我”如千江月一样,辨不清哪个是“我”,这就迫使我们破除“我执”,放弃对“我”的执着定义,重新校准生命的方向。下联“彻矣”,同样感叹,经过在大彻堂的禅修打坐,参透了世界虚幻的表象,放下所有执著,达到彻悟的程度。“红炉飞片雪”典出宋代禅师释宗杲的《送超僧鉴》诗:“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红炉”指修行者内心的炽热烦恼。“飞片雪”指飘落炉火上的一片雪花,象征清净智慧、顿悟契机。两者相遇时,雪花瞬间融化,暗喻智慧穿透烦恼时的豁然开朗,达到妄念顿消、直见本心的境界。“万朵尘中”典出宋代茶陵郁禅师《悟道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首诗的意思是:有朝一日拂去明珠上的尘埃,那耀眼的光芒,必将照亮万千山河 。形象地比喻了修行者顿悟时内心的强大和自我的清醒。“谁能说我非谁”是指顿悟后的“我”,谁能说“我”不是谁。表达了万物一体,无分别的境界。这幅楹联以诗意的语言,完整呈现了禅宗修证的两个层面。在修的层面,一是观照本心。以“朗月”喻指清净本心,暗示修行者需通过止观、参话头等方法,返照自性。二是炼心除妄,“红炉飞片雪”指修行者需在日用中磨练心性使妄念如雪花般消融。在证的层面,一是破我执。“千江影里,我怎知谁是我”,修行者在观照中认识到,“我”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如同千江月影,虽有显却无实体。二是破法执。“万朵尘中,谁能说我非谁”,让修行者明白,不仅“我”是空,万法亦是空,主客二元对立消融于真如本性。这幅楹联的主要特点:一是采用了藏头修辞。上下联开头一字连起来为“大彻”,暗含“大彻堂”之名。二是全联以疑问句作结却无答案,模仿了禅宗公案中的语言机锋(即问答迅捷锐利、不落迹象、含意深刻)。'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其七、不动轩楹联赏析。在耀彻法师的主持下,2024年春夏,在大彻堂之后构砖箍窑洞14孔,筑以墙垣,是为寮房,雅名“不动轩”。是僧众居士学习、生活、休憩的地方。这里的“不动”在佛教中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还涉及到慈悲、智慧和修行境界等多个方面。通过理解“不动”的含义,可以更深入地领悟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其楹联为:上联中的“不惟”表示“不仅仅是”,接下来的“非格非物也非境”是对“格、物、境”的三个否定。这里“格”指程朱理学提倡的“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外物来获得真理。“非物”则是否定外物的实有。此观点接近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的哲学观点,主张真理本源在人心,不假外求;认知过程应反求诸己,不依赖感官经验;主客体本是一体,破除物我二分。“非境”暗用了唐代高僧赵州和尚“庭前柏树子”的禅宗公案。在这个公案中,赵州和尚被问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简单地回答“庭前柏树子”。当被进一步追问“是否以境示人”时,赵州回答“我不以境示人”。但再次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他仍然回答“庭前柏树子”。这个回答看似矛盾,实则蕴含了深刻的禅宗哲理。他通过重复“庭前柏树子”这一答案,强调了真正的佛法是超越言语和形象的,是直接在心中体验到的。这个公案鼓励修行者超越表面的思维,直接触及自己的内心,从而悟道。下联的描述源自佛教中的一则公案。据《六祖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风和幡的动并不是关键,真正动的是人的心。它揭示了禅宗思想中对“心”的重视,强调了内心的作用和重要性。在现实社会中,同一事件(若风幡之动),不同心态有不同的解读,心若平和,外境纷扰亦如镜花水月。若遇到烦恼,要“境随心转”,以减少对外境的执着。面对问题要反观自省,跳出固执的视角,获得智慧。'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其八、草庐楹联赏析。“不动轩”完工之后,将其北侧窑洞另立一院,以木为柱,以柴置门,以草苫顶,取名“草庐”。其楹联为:上联中的“苫草”典出陕西省西安市圭峰山的草堂寺。此寺乃后秦高祖姚兴为高僧鸠摩罗什建造。鸠摩罗什在此翻译经书,弘扬佛法。因寺以草苫盖顶,故名。而联中以“苫草”指代五花寺僧众居住的“土窑”,虽然简陋,但僧众仍能洒脱地抛开世俗的牵绊,在此禅修生活,体现了禅宗“无住生心”的境界。对于“云山海岳”,作者自注:“无着妙总禅师‘云山海岳都抛却,赢得庄周蝶梦长。’”此“云山海岳”意为云雾缭绕的高山和浩瀚的江海,象征着尘世纷扰的自然意象。下联的首句“结庐在人境”,典出东晋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首句。这里的“人境”是指人聚居的地方。暗示了五花寺虽处于繁华的三乡古镇,却能过清净的修行生活。而“细嚼水月清风”典出南宋慧开禅师的的偈颂:“细嚼清风还有味,饱餐明月却无渣。”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细细品味清风时,可以感受到它的美妙味道;而当我们尽情享受明月的照耀时,会发现它并无任何杂质。这里“细嚼清风”和“饱餐明月”,则是用以比喻修行过程中的心境和体验。修行者通过不断地修炼和体悟,可以逐渐领悟到佛法的真谛,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细嚼”表现出来的则是细细品味、慢慢享受的态度,与上联的“闲抛”形成对比,一放一收,一动一静,形成意境上的互补。'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其九、念佛堂楹联欣赏。念佛堂是五花寺复建时构筑的第一座建筑,供奉着西方三圣,即佛祖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日常信众修行念佛的场所。其楹联为:上联中的“佛号”是指信众念佛的名号,诸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声声如耳”则强调持续不断的诵念佛声,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修行氛围。通过修行者诵念佛号,使自身达到心灵层面的超然境界。这里的“清凉境”在佛教中是用来形容心境清凉,脱离烦恼。下联中的“念珠”是修行时用来计数的工具,每拨动一粒珠子,就代表一次念佛。这里“粒粒经心”说明修行者专心致志、一心不乱,每一颗念珠都经过心灵深处。后半句中的“斯地”指此地,也就是念佛堂这个地方。“般若”是梵语,在佛教中代表智慧。“般若花”象征智慧的绽放,以此比喻通过修行开启智慧。这幅楹联描述了修行者在念佛堂修行的场景和心境。通过念佛和持珠的日常修行,达到心灵的清净和智慧的开启。上联强调环境对心境的影响,下联则突出修行带来的内在变化。'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四、泼墨挥毫,韵存世间
匾额的题写和书法风格的选择,能体现寺院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五花寺匾额墨宝,则出自于多位书法名家,现逐一陈述,以记其情:一是“五花寺”“大雄宝殿”的题书。这两块匾额的题写出自于书法家齐放先生。2020年秋月,齐先生一行专程于五花寺,受耀彻法师之邀,我与夫人程汴玲女士作陪。我俩陪同法师与齐先生一行,同登花果山,共游洛宁城。当然,也有缘跻身于书案桌旁,有幸目睹齐先生挥毫染纸的全过程,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的诞生。左一程汴玲、左四齐放先生、左五耀彻法师、左六笔者,2020年摄于宜阳花果山
齐放先生,生于1951年,河北保定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风多元独特,其楷书、隶书和行草诸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并且能够将不同的书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他的作品屡被全国各地、各层级、多单位和个人收藏,显示出他在书法领域的广泛影响。这两块匾额的艺术风格,端庄凝重,大气磅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二是“钟楼”“鼓楼”“大彻堂”匾额的题书。这三块匾额是由北京郑宁居士出面联系书法家刘自省先生题写。刘自省先生,河南滑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师法启功老先生,为启老先生弟弟启源的入室弟子。多年来始终临池不辍,善学多师,行、草、隶、篆四体皆能,风格气势磅礴,舒展明快,怡然自得,深得启功书法一脉的精髓。这三块匾额的艺术风格,既有启功先生书法的神韵,又有自己独到的一面,将厚重和痩劲完美地结合一起,让人耳目一新。'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三是“天王殿”匾额的题书。这块匾额也是由北京郑宁居士出面联系书法家金鸣先生题写。
金鸣先生,生于1976年8月,湖南邵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其书风承续文人书法一脉,从容典雅,文质朴茂。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这块匾额的书法风格既温润敦厚、古意盎然,却又不乏灵动飘逸、典雅端庄。四是“不动轩”“草庐”及两侧对联的题书。2024年10月,耀彻法师委托五花寺都监融道法师当面延请少林寺延杓法师题书,并组织工匠制作,于当年冬季完成悬挂。'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五是关于匾额、楹联的制作。五花寺匾额、楹联的制作,共分三次进行,第一次于2020年9月完成了除不动轩、草庐外七处殿堂匾额的制作,皆由北京郑宁居士帮忙联系书法家书丹并供养;第二次于2023年6月完成了七处殿堂楹联的制作,由寺院委托西安“古都匾业”负责;第三次于2024年12月寺院组织完成了不动轩和草庐匾额楹联的制作。
这篇拙文简要地阐释了五花寺楹联的意蕴内涵,同时也对楹联的撰写、题匾、制作过程予以了记载,其目的冀望留住这段历史的瞬间。因笔者学识谫漏,如有欠妥之处,敬祈高僧大德和方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