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在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中,民营企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稳定就业的关键力量。近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其中“非禁即入”原则成为关注焦点,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 。
“非禁即入”原则,即只要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民营企业都可以平等进入相关领域开展经营活动。这一原则的提出,旨在打破长期以来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类隐性壁垒,如“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在过去,尽管政策上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各类市场竞争,但在实际操作中,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等方面常面临不公平待遇。比如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领域,民营企业往往因资质要求、审批流程繁琐等因素被拒之门外;在获取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时,也难以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条件。而“非禁即入”原则的落实,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赋予民营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让其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充分释放活力。
从实际成效来看,“非禁即入”原则已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初见成效。在部分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民营企业凭借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参与其中,不仅为项目带来了多元化的投资和创新的运营模式,也拓展了自身的业务版图;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民营企业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市场,加大研发投入,迅速成长为行业的领军力量,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然而,要真正将“非禁即入”原则落到实处,还需克服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对这一原则的认识和执行力度不足,存在观念转变不及时、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比如一些地方虽然取消了部分显性的准入限制,但又通过一些隐性条件设置门槛,使得民营企业难以真正进入。另一方面,配套政策和监管机制有待完善。在市场准入放宽后,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确保民营企业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经营,避免出现无序竞争和市场乱象,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对“非禁即入”原则的认识和理解,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其次,要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如制定详细的市场准入指引、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公平的招投标机制等,为民营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便利。同时,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标准和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此外,还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帮助其提升自身实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
“非禁即入”原则为民营企业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正确理解并切实落实这一原则,破除各种障碍,完善配套措施,才能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
都市头条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