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力傲慢下的庶民之痛
(就农民卖羊肉获利180元,被罚10万元说开来)
文/刘立和
古代衙门前的鸣冤鼓,今日依然在百姓心中回响。从城管撕心裂肺的罚单,到交警不容分说的扣分,从市监部门突如其来的天价罚款,到环保部门不容置喙的处罚决定,权力之鞭一次次抽打在庶民身上。这些看似合法的处罚背后,折射出的是权力对庶民的傲慢与蔑视。
一、权力之鞭:合法外衣下的暴力
执法者手中的罚单,早已异化为权力的象征。在某地,一位卖菜老农因占道经营被罚没全部收入,跪地哀求无果;在另一地,一家小餐馆因"卫生不合格"被处以天价罚款,店主含泪关门。这些场景,每天都在中国的城市角落上演。
执法者以法律之名行暴力之实,将处罚异化为创收工具。某地交警部门公开承认,罚款指标与工资挂钩;某市城管部门被曝出"以罚代管"的潜规则。权力在执法的外衣下,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这种暴力执法对庶民尊严的践踏,比经济损失更为深重。一位被罚的摊贩说:"他们不是来执法的,是来羞辱人的。"这种屈辱感,深深刺痛了庶民的心。
二、庶民之痛:无声的抗争
面对不公处罚,庶民的反应从最初的忍气吞声,到后来的据理力争,再到最后的绝望麻木。一位被罚司机说:"争辩没用,认罚是唯一出路。"这种无力感,正是庶民处境的真实写照。
处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尊严的伤害。一位被罚店主说:"他们像对待罪犯一样对待我们。"这种屈辱感,比罚款更让人难以承受。
庶民的抗争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从最初的默默承受,到后来的网络曝光,再到如今的集体维权,庶民正在寻找维护尊严的方式。
三、文明之治:权力与庶民的和谐之道
文明执法不是口号,而是对庶民尊严的尊重。某地交警部门推行"首违不罚"政策,获得民众好评;某市城管部门建立"柔性执法"机制,赢得市民理解。这些实践证明,文明执法是可能的。
建立权力与庶民的对话机制至关重要。某地建立"市民评议执法"制度,让庶民参与执法监督;某市推行"执法听证"制度,给庶民申辩的机会。这些举措,正在改变权力与庶民的关系。
重塑执法伦理,需要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入手。既要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更要培育执法者的民本意识,让权力真正服务于民。
在这个法治时代,庶民的尊严不应再被权力践踏。执法者手中的权力,应该成为保护庶民的工具,而不是伤害庶民的利器。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权力与庶民的和谐共处,让庶民不再因被罚而蒙受屈辱。这需要执法者的良知,更需要制度的保障。
让我们期待那一天:庶民不再因被罚而屈辱,权力不再因傲慢而失民心。
作者:刘立和
写于2025年2月28日

作者系吉林省作协会会员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