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 是伏羲文化的延续和继承 文/金海 刘昌国
在华夏文明的璀璨长河中,孔子文化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其光辉映照古今。而探寻孔子文化的源流,我们会发现它与古老的伏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伏羲文化的延续和继承。
孔子文化从何而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文化。伏羲,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诸多创举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据《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创八卦,是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最初探索和总结,开启了华夏民族认识世界、思考宇宙的智慧之门。
孔子承接的正是伏羲以来的文化传统。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表达了对古代圣王的敬仰和对传统道德的尊崇。他主张“克己复礼”,这里的“礼”并非单纯的礼仪形式,而是包含了上古以来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丰富内涵。而这种“礼”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所形成的早期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对蚩尤持批评态度。蚩尤在传说中常被描绘为与黄帝对抗的角色,被认为是破坏秩序和规则的象征。孔子倡导的是和谐、有序、仁爱的社会,对于蚩尤这种被视为破坏秩序的形象自然难以认同。
然而,当孟子称孔子为“最伟大的人”时,我们不能忽视始祖太昊伏羲的重要地位。伏羲作为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其功绩不可磨灭。他不仅创造了八卦,还教民渔猎、始定姓氏、变革婚姻制度等。这些开创性的举措为中华民族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石。
伏羲文化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诸多历史记载和分析得以充分展现。《礼记·礼运》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种对礼的起源的追溯,与伏羲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规范和秩序不无关系。伏羲文化中的和谐、包容、顺应自然等理念,也深深融入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在《周易》这部古老的典籍中,蕴含着伏羲文化的深邃智慧。而孔子晚年对《周易》的研读和批注,正是他对伏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孔子在《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对天地之道的领悟和对君子品德的要求,与伏羲八卦所蕴含的阴阳变化、和谐共生的思想一脉相承。
儒家强调的“仁爱”思想,亦可在伏羲文化中找到渊源。伏羲教民渔猎,关注民众的生存需求,这种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在儒家的“仁”的理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人们以爱心对待他人,这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对伏羲关爱民众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再者,儒家重视的家庭伦理观念,与伏羲变革婚姻制度也有着内在的联系。伏羲确立了较为稳定的婚姻关系,为家庭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儒家倡导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家庭伦理规范,是在伏羲奠定的家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旨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伏羲被认为是最早开启教育先河的人物之一。而孔子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种对教育的重视和普及教育的理念,无疑是对伏羲开创教育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在社会治理方面,伏羲时代的部落首领通过制定规则、组织生产等方式进行管理,为早期的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儒家所主张的“为政以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理念,强调社会各阶层应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职责,以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这与伏羲时代对社会秩序的初步探索和构建有着紧密的关联。
综上所述,孔子文化是伏羲文化的延续和继承。伏羲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为孔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深厚的根基。从伏羲创八卦到孔子的仁礼之论,从伏羲教民渔猎到儒家的仁爱思想,从伏羲变革婚姻到儒家的家庭伦理,这种传承和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
自春秋至今,孔子文化和伏羲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研究伏羲文化与孔子文化的内涵,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让我们铭记伏羲和孔子这两位伟大的文化先驱,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光芒,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金海,笔名随风和海韵,汉族,大专文化,1968年出生,山东微山人。现任《齐鲁新文学》编委、评委,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济宁诗词文化学会会员,济宁伏羲文化学会理事、专家团副团长,伏羲文化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微山县伏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伏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研究,发表各类小说、诗歌、散文近200篇
刘昌国:济宁伏羲文化学会党支部书记、济宁市政府始祖文化专班副主任、任城区始祖文化专班主任、中国专业人才库伏羲文化研究指导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