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郝明森,陕西省镇巴县人,现为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专家库专家,汉中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美术、摄影、戏剧、民间艺术研究创作工作。现有800余篇(幅)文学、美术、剧本和摄影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鸭绿江》《戏剧之家》《领导科学》《微型小说选刊》《文史博览》《文艺报》等全国主流报刊。剪纸作品先后八次在国内各类 大赛获奖,先后被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美国、英国等国交流和国际友人收藏。 出版有个人画册和专著《郝明森剪纸作品选》《乡村记忆》《金斧头》(郝明森绘图)等八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美协、民协、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中国寓言故事》主编等。散文《乡村记忆》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诗词评选二等奖,散文《醉酒苗乡》荣获2017年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60多个

(小小说) 一场 “猪事” 引发的闹剧
郝明森
在清平村,办酒席成了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风气。婚丧嫁娶这些传统的大日子办酒无可厚非,可不知从何时起,新居落成、搬家、满月、寿诞、学酒、立碑…… 各种由头层出不穷,只要你想,总能找到办酒的借口。村里的干部们三令五申,张贴告示、挨家劝说,可这股风就像野草一样,怎么也禁不止。
张三和媳妇坐在昏暗的堂屋里,面前摊着一本皱巴巴的账本。张三眉头拧成了麻花,一笔一笔地算着这一年随出去的礼金,越算心越凉:“这一年光送礼就花了两三万,钱像流水一样出去,却没见几个回来,咱这不是净吃亏嘛!” 媳妇也唉声叹气,嘟囔着:“不行,咱也得想办法办场酒,把这些钱捞回来。”
可这办酒的由头还真不好找。张三的父母年龄不大,身子骨硬朗,和大哥住在一起,办寿诞酒怎么都说不过去;自家孩子才上小学,离办学酒还早得很;两口子琢磨着生个二胎,凑个 “好” 字,顺便办个满月酒,可折腾了大半年,媳妇的肚子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就在张三愁眉不展的时候,媳妇风风火火地跑进屋,大喊道:“他爹,咱家母猪下崽啦!足足十只呢!” 张三一听,眼睛瞬间亮了,连鞋都顾不上穿好,就往猪圈跑去。
一进猪圈,就看见一群白胖胖的小猪崽挤在一起,拱来拱去地抢奶吃,那模样别提多可爱了。张三看着这些小家伙,心里突然冒出一个主意。这年猪瘟盛行,村里的猪场纷纷倒闭,现在全村就剩他家这头母猪还幸存着,这可不就是个天大的好借口嘛!
说干就干,猪刚满月,张三就开始四处发请帖。请帖上写得煞有其事:“亲爱的亲朋好友们,承蒙关照!家中母猪艰辛诞下十崽,实属不易。兹定于某日在本宅摆宴庆贺,盼您携家人光临! ” 村里的人接到请帖,都觉得这事新鲜,但又不好拒绝,毕竟乡里乡亲的,面子上还是要过得去。
办酒前两天,张三家里就热闹起来了。帮忙的人进进出出,大厨房、小厨房都生起了火,锅碗瓢盆叮当作响。走杂的人也忙得不可开交,搬桌子、摆凳子,把院子收拾得井井有条。
正酒这天,整个清平村都像过节一样。家家户户关门插锁,男女老少都齐聚张三家。为了让这场酒更有气氛,张三特意在猪脖子上绑了一条大红绸,还把猪圈门大开,欢迎大家参观。
这下可热闹了,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对着猪圈里的猪又是拍照又是拍视频,还发抖音蹭流量。一时间,这头母猪成了村里的 “网红”,大家都在朋友圈里晒着 “张三的金猪”,嘴里还不停地称赞张三有本事,养了这么一头争气的母猪。
张三两口子笑得合不拢嘴,端着酒杯一桌一桌地敬酒,那热情劲儿就像招待贵宾一样。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都吃得尽兴,喝得开心。
下午,客人渐渐散去,张三这才想起猪圈里的猪还没喂。他提着猪食走进猪圈,一股浓烈的酒气扑面而来。原来,那些喝醉的客人吐在了猪槽里,猪吃了这些带酒的食物,全都醉倒在一边,呼呼大睡。小猪崽们也衔着奶头,一动不动,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样。
张三凑近一看,顿时傻眼了,这些猪竟然全都醉死了!他呆呆地站在猪圈里,看着眼前这一片狼藉,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原本想借着办酒捞回点礼金,没想到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赔上了一整窝猪。
晚上,张三和媳妇坐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月亮,谁也不说话。这场因为办酒而起的闹剧,就像一场荒诞的梦,让他们在热闹过后,只剩下满心的无奈和懊悔。也许,这就是对这种盲目跟风、过度办酒风气的一种讽刺吧,只是这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