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班第二十三讲:哲理诗
溪水日月收集整理
诗面含有关于宇宙和人生原理的,称为哲理诗。哲理诗给人以思考,给人以启迪,让人豁然开朗,明白事理。先来读宋朝苏轼的一首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横向观察,是道道山岭;从侧面端详,则座座奇峰。远眺是一番景致,近看成另一番风情;高端俯视,低处仰望,移步换景,各不相同。游人流连山中,未超然于庐山之外而统观之,见到的只是局部景致,而非庐山全部面貌,白马非马也。世间万事,亦同此理,当局者迷,当事者迷,当时者迷。距离就是美丽,跳离三界看乃真。苏轼此诗,讲的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而宋朝另一位诗人翁卷的《山雨》,讲的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尽管表面上好像素不相关。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 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卢梅坡的另一首《雪梅》诗: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再看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山 雨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霜。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诗写山雨,而前两句却写星月交辉,夜空清朗的景象,与山雨似若无关。后两句写山雨过后,小溪水大流急。然而,溪是无雨之处的溪,而又无雨而水涨,似若令人迷惑。其实,本处无雨水涨是现象,远处他山下雨是原因。
今人倪文廉的《冰山》,告诉人们要区别表象与本质。水凝之后,貌似山,实非山,若强攀之,一旦解冻,后果可以想见。
冰 山
寒水凝成后,居然一座山。
愿君明辨识,慎勿强登攀。
今人余光临有《游酆都鬼城》,颇具玩味。与丑恶事物久长相处,可能出现神经麻痹,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首诗就是向人们提出警示。
游酆都鬼城
城墙一道隔阴阳,乍见阎王忽紧张。
与鬼与魔频接触,渐消恐惧觉平常。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盘古诗联】高研班第二十三期作业:
写作方式:要求诗含有宇宙或人生原理
创作《哲理诗》绝句,题目自拟,统一使用平水韵,韵部自选,格律自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