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136)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代表真理的文明不仅超越民族性而且具有永恒性
中国百年道路经历从中华民国到新中国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摸索与实践,一条中国特色道路逐渐明晰起来。历史永远不会重复过去,然而历史规律所凸显出来的轨迹却惊人的相似,且这条轨迹的脉动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支撑与选择。西方用法律或战 争解决冲突,东方文化崇尚用道德与谈判解决问题,这就是文化的导向力量!从1879年到1919年的清末封建文化之影响,从1919到1949年三民主义下“新文化”力量之显现,从1949到1979年毛泽东思想之光芒万丈,从1979到2009年中国改变开放的高速增长的三十年,从2009到2039年中国在新常态下经历百年探索从而令“社会定型”的又将一个三十年!皆六十年一个甲子,三十年一次“河东河西”风水流转。在中国新常态下发展过程中,打造国际及周边和平环境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提出的互利共赢和睦邻特色就显得犹为突出。一个国家的政治与军事、经济、文化等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从上层建筑的角度看待物质和精神,经济基础好似一个人的有形的血肉躯体,而精神更像一个人的无形灵魂。民族精神与民族尊严、民族文化,我们需要用民族本有的东西来充满我们的灵魂。一个民族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以国家的形式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手段求生存、谋发展,那么承担这个民族历史政治使命的政治领袖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优秀的政治领袖首先是本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代代承传。
秦后中华文化从西汉开始重视文化教育在政治社会中的真正作用。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的管理机构中主管文化教育的礼部一直在中央各部中排在首位,因为各个朝代的帝王都明白,国家要想长治久安,民族灵魂必须健康饱满,民族文化必须灿烂辉煌,民族传统必须发扬光大,因为这些才是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的真正力量!东西方文化之碰撞令东方的阳性文化与西方的阴性文化形成了世界性的太极光环,正在中国辉煌起来。
对于太极文化的磨合与修正,我们需要的是将文化“冲突”管制在东方“道性”文化与西方“术性”文化的太极圈中,而道性文化更具有顶层性、恒定性、普遍性意义!正是东方世界这些文化特点才为人类提供了正确方向,而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性特点而言的,因为道性文化犹如定向的罗盘一样,指明人类的发展方向。
什么是罗盘方向?邓公为中国制定的“三步走”战略仅仅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光辉目标。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路途中的灯塔,是远航的星空北斗,有了目标,我们的罗盘才能指向特定的方向。人类有了共同目标才算是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和谐与繁荣。其实人生也是如此!人正是有了目标才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坚定的意志,否则就会产生从众心理,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成功并不是我们为人类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曾经立下的既定目标得以实现并惠及周围。因为目标明确,我们懂得坚持什么,放弃什么,不为己喜,不为物悲,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得失,而在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收获到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然、从容不迫且成己达人的立世立身立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以家风、族风、国风的形式延续着人类的美德与正义。
而西方文化来到中国本身就是从带着意识形态的斗争性开始的。它的中心理论就是在形式上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基础上的“物竞天择”的自然竞争理论与“经济基础决定一切且以利益为核心”的资本理论的集合产物,而这些文化背离了自然和谐的宇宙观。我们知道《圣经》中除了道性的“三位一体”的宇宙观以外,几乎围绕“术数”展开丰富多彩的过度渲染自然界生物的“适者生存”文化。它重视个体的自由发展,从而忽略了人类文化的社会性、道义性、血缘性、群体性以及宏观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性等等。人类需要“道性”疏导,以符合自然规律,而不是“术性”无限发展,改天换地,征服自然。
中华民族文明在五千余年的儒道交替推进中焕发着永恒的东方生机。东汉末年一个更加圆融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此中国出现了儒佛道为主的日月星三光同辉的独特文化现象。佛教说人身难得,东土难生,佛法难闻。生活在中国是我们的福气!一个人如果与儒道等善法没有缘分,他就会与正法擦肩而过。今天在东方文化环境下的儒佛道耶回等世界五大主流思想开始在中国舞台上同场竞技。如果站在中国太极文化的角度观察世界,中国古人很难理解人类为什么会出现文化斗争、思想斗争、宗教斗争、意识形态斗争等等的文化斗争现象?因为中国太极文化犹如大海般清流浊川无所不纳,诸子百家无所不包,人类各种思想理念不同,而时间会告诉我们最正确的答案!因为代表真理的文明不仅超越民族性而且永恒住世!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